【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① 出崇安②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人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③。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④,即武彝溪也⑤。冲佑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⑥,舟子跣行溪间以挽舟⑦。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上题刻殆遍。二曲之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间有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⑧。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曰“架壑舟”⑨。四曲右为钓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榤⑩。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注释】
①二月二十一日:此次入闽路线,《江右游日记》曾说“两过广信”,于铅山县又追叙:“此余昔年假道分水关趋幔亭处。”霞客游黄山后,即经江西东部,取道广信、铅山,过分水关入福建崇安。游武彝山的时间在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
②崇安:隶建宁府,即今福建崇安县。
③大王峰:又名天柱峰,雄踞在武彝溪口,是进入武彝山的第一峰,有木梯和岩壁踏脚石孔可攀到峰顶。
④大溪:明代又称崇溪,即今崇阳溪。
⑤武彝溪:明代又称九曲溪、清溪,发源于三保山,经星村入武彝山,盘折九曲,约7.5公里,到武彝宫前汇入崇溪。
⑥驶(shǐ):马快跑。
⑦舟子:船夫。跣(xiǎn):光着脚。
⑧机杼(zhù):织布机。
⑨架壑舟:又称“架壑船”、“船棺”、“仙船”、“仙脱”、“仙函”等,为古代当地的一种葬具,俗称船棺葬、崖墓。葬具似船,用整木凿成,存放于悬崖隙洞人迹难到的地方。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在北山白岩距谷底51米的洞内取下船棺一具,经c14测定,距今已三千四百余年。
⑩埘(shí):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巢。榤:鸡栖的小木桩。
溜(liù):急流。【译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县南城门,寻觅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条溪水从分水关流来,东北面一条溪水从温岭关流来,汇合后流注于县南,通过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顺流而下三十里,见溪边一座山峰横斜,一座山峰独立高耸。我感到惊诧而很注意,那横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耸的就是大王峰了。山峰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冲佑宫背面依傍山峰,前临溪水。我想先抵达九曲,然后顺溪流探胜历奇,于是舍弃冲佑宫而不登其门,逆流而进。流水很急,纤夫们赤脚行走于溪流之间以挽船前进。第一曲,右边是幔亭峰、大王峰,左边是狮子峰、观音岩。而溪流右边濒临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几乎遍满题诗、刻字。二曲的右边是铁板幛、翰墨岩,左边是兜鍪峰、玉女峰。而铁板幛的旁边,崖壁陡峭笔立,其间有三个孔穴,作“品”字形状。三曲的右边是会仙岩,左边是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峰壁立千仞,崖顶端有数处孔穴,其中像织布机一样乱插着许多木板,一只小船斜架在孔穴口木板的末端,名号叫“架壑舟”(即悬棺)。四曲的右边是钓鱼台、希真岩,左边是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腰处有石洞,外面狭隘而其中宽宏,横插着的木板,仿佛是鸡巢中鸡栖息的木桩。岩下有一潭水,水深而碧蓝,是卧龙潭。它的右边有大隐屏、接笋峰,左边有更衣台、天柱峰的,就是五曲了。文公书院正好在大隐屏峰下面。抵达六曲时,见右边有仙掌岩、天游峰,左边是晚对峰、响声岩。回头眺望大隐屏、天游峰之间,只见高峻的石梯、飞檐斗阁悬挂山峰之上,不由得非常神往。而我所乘游的船也因为急流汹涌而不能驶进去,只好返还曹家石停泊。【原文】
登陆入云窝①,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②,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③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④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⑤在云汉。【注释】
①云窝:在五曲接笋峰和六曲仙掌峰间,新建有八亭散布冈头或溪边,还有盘山石径往来诸胜。
②攒(cuán)凑:凑集。
③冈(ɡānɡ):山脊。
④夐(xiònɡ):远。
⑤崭(zhǎn)然:高峻。《徐霞客游记》中有的地方作“崭崭”。【译文】
登上陆地进入云窝,排开云彩穿过石岩,都是从散乱的岩崖中间辗转寻觅才找到路。云窝的后面就是接笋峰。接笋峰并列并依附于大隐屏,它的峰腰横向显出分为两截的痕迹,所以叫“接笋峰”。顺着它侧面的石岩隘口,攀登上好几级石磴,远远看见的四面被翠绿的山峦环绕,中间留有空隙地有如手掌一样的地方,就是茶洞。茶洞口从西面进入,洞口南面是接笋峰,北面是仙掌岩。仙掌岩的东面是天游蜂,天游峰的南面是大隐屏。各座山峰的上部都极其陡峭,而下部又很凑集,外面没有石磴路,唯独西部有一道缝隙相通,比之天台山的明岩更为奇特雄伟。从山峰中间攀登,登上大隐屏,到极陡峭的山崖处,悬架大木作梯子,紧贴着岩壁直竖云彩之间。木梯用三根大木相接起来,共有八十一级。梯级穷尽,有铁链索横系于山腰处,下面凿有石坎供脚踩踏。攀援着铁链索向西面顺着山峰转,两边岩壁之中有山脊介于其间,好像下垂的尾巴,凿有石磴用以登高,就是大隐屏的峰顶了。峰顶有亭子,有翠竹,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凭空向下眺望,真正是仙境和凡界相隔遥远。仍旧从悬架的木梯上下来,到达茶洞。仰望所攀登上去的地方,高峻得似乎在天河之中。【原文】
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崖北上,至岭,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交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①。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②,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注释】
①天游峰:在五曲隐屏峰后,绝顶有览亭可供凭眺。分上天游和下天游,天游观在下天游。
②规:圆形。【译文】
隘口北面的石崖就是仙掌岩。岩壁屹立溪边,雄伟而阔展,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顺着山崖从北面攀登而上,到达岭上,夕阳光侵染着松林,山光秀丽,溪水曲折,交相辉映,非常中看。向南转,在狭窄的山谷中行走。山谷穷尽,忽然透现出一座山峰头顶,三面都是陡壁峭立,峰顶上建有亭子,那就是天游峰了。这天游峰处于九曲溪的中央,但不濒临溪水,而九曲的溪流从三面环绕着它。向东眺望是大王峰,有一曲至三曲的溪流环绕它;向南眺望是更衣台,南边最接近的,就是大隐屏等各座山峰,四曲至六曲的溪流环绕着它们;向西眺望是三教峰,西边最接近的,则是天壶峰等各座山峰,七曲至九曲的溪流环绕着它们。仅有北面向来没有溪流,而山峦从水帘峰等各座山岭层层叠叠延伸而来,到这里中悬起来。此前我所俯身鸟瞰的地方,就是茶洞了。从茶洞仰身远眺,但见陡峭的岩壁直插云霄,泉水从侧面岩石间倾泻而下,开始时不知道它上面还有山峰可以游览歇憩。如果想不亲临九曲溪而能够尽览九曲溪的优美胜景,这山峰当然应该是第一峰了。站立峰台上,远望那半圆形的正在西沉的落日,远处近处的无数峰峦,显出青色、紫色万千景象。峰台后面是天游观。我急忙辞别而去,回到游船时已经是黄昏了。【原文】
二十二日 登涯①,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区,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蚱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顶,两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横栏其内,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注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