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没有终止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徐志摩(3)
    第八章 徐志摩(3)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追怀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离乡50年,金庸对表兄徐志摩难以忘怀。80年代,他获悉家乡父老为徐志摩修建新墓,十分高兴,多次致信表达感激之情。1991年,他又致信浙江嘉兴市领导,表明心愿:“吾当返乡会友,拜谒徐志摩之墓地,凭吊表兄,以表多年之思念。”

    1992年,金庸回到老家海宁,探访石镇菜市弄32号表兄徐志摩的故居。这一故居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的新房,金庸说他小时候曾来过。路还是那条路,门还是这个门,金庸在自己亲笔题的“诗人徐志摩故居”前驻足整整一分多钟,才迈出脚步走进正厅。从地上的每一块砖头、屋里的每一件摆设中,他极力搜寻着儿时的记忆,温习着曾经的温馨场面。看着橱窗里表哥与陆小曼的书信,还有梁启超在证婚词中对表兄“用情不专”的评语,他笑了。看到面容姣好的林徽因的照片,他赶紧向同行的人介绍:“这是林徽因。”

    临走时,金庸欣然提笔,为表兄的故居题词:七十年后再访舅氏旧居。

    婚恋与张幼仪?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然而,1922年,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

    与林徽因?林徽因在游历欧洲时,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这时的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诗——《偶然》是他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

    与陆小曼?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与朋友王赓(一个军官)相聚,与王的妻子陆小曼相识相爱。并在陆小曼与王赓离婚后与之成婚。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患病,由于徐的父亲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能再从父亲处拿钱,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

    在《眉轩琐语》里,徐志摩曾说,得到了陆小曼,使他从苦恼的人生中挣出了头,比做一品官,发百万财,乃至身后上天堂,都来得宝贵。然而,这幸福是极其短暂的。现实的婚后生活,距离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理想实在太遥远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