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徐志摩(2)
或可避免的意外——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接连十几次电报催徐志摩南返。11日,他从北平南下,13日到了上海。一见面,夫妇之间就大吵一架。徐志摩本来不想把关系弄僵。他只好探访故旧以消气解愁,但还是无济于事。于是徐志摩决定离开上海。
18日,他乘早车到了南京,住朋友何竞武家。晚9时半,他到张歆海家,在那里,他还遇见了杨杏佛。徐志摩与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讨论人生与恋爱这个问题。狂谈之间,主人注意到徐志摩穿了一条又短又小、腰间破着一个窟窿的西装裤子,他还像螺旋似的转来转去,寻一根久已遗失的腰带,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说,那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说笑之间,韩湘眉似乎有所感地说:“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 tomorroerry(凡是寡妇皆风流)。”说罢,大家都笑起来。他们谈朋友,谈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还谈一把乱麻似的国事,不觉已是深夜。临行时,杨杏佛在前,徐志摩在后,他转过头来,极温柔的,像长兄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
当晚,他回到何竞武家住宿,那里,离飞机场近。他是要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飞返北平。他的免费机票是在中国航空公司财务组任主任的朋友保君健赠送的。
19日,有雾。想到林徽因当天晚上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要急着赶到,徐志摩还是毫不迟疑地起飞了。
一切似乎都有先兆,在离开北平回到上海家中的前夜,也就是11月11日晚,徐志摩与友人林徽因一同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国朋友的茶会。其间他并未向林透露他将要南飞的信息。据说飞机接连改了三次起飞时间,志摩说再改下去他就不走了。可与林分开不久,他又匆匆赶到了林家。当时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因有约会刚刚出门,佣人请他进屋,徐在梁家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才走。林徽因很晚方归,见了徐写在桌上的字条:“定明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林看了忙给徐打电话,徐却在电话里调侃说:“你放心,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魂归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对于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她所题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转化为“冷月照诗魂”。此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丧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动乱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迁墓记。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铺地,青石为阶,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有诗坛“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沧桑厚朴,海宁籍书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张宗祥先生根据胡适之原文补题碑文。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
2008年7月2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这两句著名的诗句,被镌刻在这块白色大理石碑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