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并不是要讲礼俗之起源,只要讲我们应当怎样采用礼仪,使它在生活上有意思而不至于浪费时间,金钱,与精神。礼仪与风俗习惯是人人有的,但行者须顾到国民底经济生活。自入民国以来,没工夫顾到制礼作乐,变服剪发,乃成风俗,不知从此例底没顾到国民底经济与工业,以致简单钮扣一项,每年不知向外买入多少,有底矫枉过正,变本加厉,只顾排场,不管自己财力如何,有底甚至全盘采取西礼。要知道民族生存是赖乎本地生活上传统的习惯和理想,如果全盘采用别人的礼仪风俗,无异自己毁灭自己,古人说要灭人国,得先灭人底礼俗,所以婚丧应当保留固有的,如其不便,可从简些。风俗礼仪凡与我生活上没有经验底,可以不必去学人家,像披头纱,拿花把,也于我们没有意义,为何要行呢?至于贺礼,古人对于婚丧在亲友分上,本有助理之分,不过得有用,现在人最没道理底是送人银盾,丧礼底幢,甚至有子送终父母底,也是女语女用男语底,最可笑的,有个殡仪,幢上写着“川流不息”!这又是乱用了。丧礼而张灯结彩,大请其客,也研应该的,婚礼有以“文凭”为嫁妆扛着满街游行底,这也不对。
故生活简单,用钱底机会少,所以一旦有事,要行繁重的仪式,但也得依其人之经济与地位而行,不是随意的。又生产方式变迁,礼俗也当变,如丧礼在街游行,不过是要人知道某人已死,而且是个好人,因城市上人个个那么忙,谁有心读个人的历史呢?礼仪与民生底关系至密切,有时因习俗所驱,有人弄到倾家荡产,故当局者应当提倡合乎国民生活与经济底礼俗,庶几乎不教固有文化沦丧了。
【人物介绍】
许地山(1893—1941),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获神学学士学位。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翟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1923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律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功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主要作品: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合著,1925)、《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