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芙蓉城(4)
不过我游后所得的印象,庙貌并不怎么“巨丽”,楼观当然更不会“齐云”,只不过前有祀殿一所,后有楼房三间罢了。但有一点,值得留恋;静雅清洁,隔绝尘嚣,离开城市,不远也不近,倒是对于住在这儿写文章著书的朋友是十分方便而合宜的。昭明太子也算会选择地方的了!——不但会选择文章而已也。
其次说到杏花村,据说小杜“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在这儿,虽也未必(一说为今山西省汾阳县之杏花村),却是杜牧之在池州做过刺史,是千真万确的。所不像者,堂堂刺史,而请一牧童指路,似乎有失尊严一点,虽然说诗人的行径和俗吏本来是不同的。时至今日,杏花村不但没有杏花,连村址也不知在何处了,有的,只是一座纪念杜诗人的破而且小的屋子。说是庙,固然不相干;说是土地堂,却又寻不出神像来;所有者,残碑数方嵌在壁上而已;连小杜当年诗中所谓“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醉后题僧院》)的风味,也无法消受呢。
两天以后,进城看看,城内一无足道;出其东门,则佳境随处都是,短堤疏柳,秋水长天,一条路向齐山去,一条路向百牙山和清溪弄水亭去,当然水陆两便,有马有船,诗兴偶发,不免来歌一首。“萧萧芦荻毵毵柳,梦里诗情画里秋;亦是山乡亦水国,此身仿佛在杭州。”
论理,杭州应比池州好;可是论情,我又觉得池州远比杭州深了!这不知是什么原因,怀乡老病吗?我的祖籍并不是池州,空桑三宿之情吗?我在杭州的日子还要较在池州的日子更多哩!
齐山距城约十里,山上以多岩洞著名,虽不甚高,却极有趣。顶有翠微峰,即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者也。我由水路去过一次,由陆路去过两次,游兴固佳,文兴不好,且抄宋人张芸叟在《彬行录》里的老文章吧:“齐山在州城之南,隔清溪可二里许,背溪之阳,不与大山相连,东西可数里,南北才一里,高可百步,石色绀碧,棱骨隐显,百怪千状,正似人家所蓄太湖石也。竹木丛生,有如塑画。寺居其阳,山有二十九洞,左史、石燕、、七顶、观音、小九华、紫峰其著也,乃李白、杜牧及唐人素所游息之地。刺史齐照,日居其中,因以名焉。左史在山东首,自南麓缘山蹊可一里余,越岭北下,穿石罅,石颇奇怪;罄折入洞,十步许,稍低;匐匐寻丈间,乃出一洞,忽见天日,四壁削,高可二十丈,浑如甑形,石色如黛,女萝樛葛编其上,亦名小洞天。北岩有刊志会昌六年刺史杜牧建安张祐书石。石燕、左史之西,越岭少下北岩,如覆杯,可容百人,有穴西出。昼日,石燕飞翔,然捕者莫能得也。……洞有石如虎蹲,人不敢近也。”
好了,大致如此。宋之视唐,亦犹今之视宋,风景尚无大殊,虽然朝代已换了几个,羊叔子的岘山之感,什么“湮没无闻,自顾悲伤”,也只不过显现其傻劲而已!
我在山顶翠微亭上,突然间,被老鹰振翅冲出吓了一跳,此外别无他异。
清溪弄水亭两个名地,今仅有一塔高耸,外加一破落的村镇,虽然李白曾在这儿做过诗,也不能多添我一份好感。倒是百牙山确实不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