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风中假寐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我们为什么一次次想象孔子的模样
    我们为什么一次次想象孔子的模样

    已经到了质疑自己民族特性的时候。

    网易做了一个题为“你下辈子还愿不愿意做中国人”的问卷,占多数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结论当然不让人喜欢。他们不愿意做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呢?外国人对赴海外旅行的中国人的负面意见或许可以做理由:大声喧哗,随地大小便,吐痰,知假买假,缺乏诚信爱心等等。若干年前台湾作家柏杨那篇檄文《丑陋的中国人》在风靡大陆的同时也广受讨伐,批评者的理由自然堂皇得很:怎么能这样说自己人呢?难道你不爱国吗?不爱这个民族吗?对任何批评性的话题,脏水和婴儿总是一个好比喻:我们要把孩子抱出来,泼掉脏水。这个似乎明智的态度的前提是,中国人如果是婴儿的话。现在我们恐怕不会再那么自信了,因为我们不再是能洗干净的孩子了。

    中国人(特指大陆人)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我们的民族特性正在丧失。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为人处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日益变成单一的经济怪物。失范的人伦,使整个社会弥漫乱相,人心浮动,人际之间充满怨愤,人的家园失去了,秩序荡然无存。每个人内心都忐忑不安,因为庇护我们的东西没有了。宗教性的儒家文化沦落为装饰,尽管有复兴的余波,但已经不再是人们信奉的准则。各行其是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真切的写真。当外国人按照儒家塑造的形象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时,我们已经面目全非。

    乱,然后寻找,迷茫者发起了艰难的冲击。在儒学复兴的旗帜下,标准像出笼,孔子,一个伟大的制度设计者被呼唤出来。久违了!

    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圣人的思想基因,我们一直都是他的传人。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动因彻底摧毁了所剩不多的礼制,我们变成了的魔鬼。谁早一步抛弃传统,谁就早一天发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诗句)功利性的发展主宰了人和社会的行为动机,在挣脱传统束缚的同时,一切规矩都被视为蔽履而弃之。人际之间的抚慰消失之后,置身互为刀子炸弹的群体氛围,在人性的荒野之中,怎能不想起孔子?

    他固然是规范的制定者,但他的形象暧昧不清。孔子形象最早在汉画石像中出现,画家吴道子根据文字记述勾勒的孔子像成为蓝本,一代代先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如果观察历代孔子像的演变,就可以发现,他是僵硬的,历代帝王拿孔子当牌位,把他弄成了道统的符号,肃穆凝重,却少人间气。一个伟大的人物最终变成了无情的石雕铜像,蹲伏于庙堂深院,让后来者感受沉重和卑下。

    根据记者的报道,标准像“看上去比原来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但这个山东老者就是我们心目中固已有之的孔子吗?至少在我心里,是不甘于承认那样一个圣人的。我更愿意接受就像网络波普艺术家安迪所画的那张肯德基孔子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