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1)
    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1)

    在晚清和民国,德国人在中国的声誉不错。从传教士到商人,从士兵到亲王,凡是来华的德国人,跟中国人相处的大体和谐。严谨的日耳曼人和大大咧咧的中国人,居然彼此都有好感。以至于一战期间日本人占了青岛和胶济线,中国人反应强烈,一些美国人很是不解,说德国人占了那么长时间,也没听说你们这样反感,怎么日本人刚来,你们就这样愤怒?中国外交官的回答是,德国人守规矩,而日本人不规矩。在一战期间,中国政府为了是否跟在协约国后面参战,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还起了矛盾。因为这样参战,就意味着要跟德国宣战。而中国人不乐意跟德国人闹翻的,大有人在。包括力主参战的总理段祺瑞,他最亲的智囊徐树铮,就是一个亲德派。当年日本进攻青岛,青岛德军严重缺乏陆战武器,时任陆军次长的徐树铮,还瞒着他的主公,偷偷给德国人运去了一万支步枪。当1917年中国参战成为定局,德奥变成中国的交战国时,在中国的一些德人,被关进了战俘营。但在北京郊区的战俘营,里面的德国人得到了最大的优待,每人每天的伙食,达到几十个大洋。要知道,那年月,一个中国家庭,一个月能有五到七元,就过得挺好的了。战俘营里,里面游泳池,网球场一应俱全。想要出去溜达溜达,也悉听尊便。有人说,这些德奥的俘虏,不是在蹲战俘营,而是在度假,有人伺候的度假。这样良好的中德关系,一直延续到中国抗战爆发之后若干年。虽然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是盟友,但凡是来过中国的德国人,对中国人其实更有好感。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盟友应该是中国而非日本。

    不过,中德关系也有严冬,严冬就在甲午战后到庚子义和团运动这一段。而这段时间的德国公使,有两位,一位是海靖,埃德蒙多·冯·海靖男爵(edmund friedrich gustav von heyking,1850-1915),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林德。在前者手里,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把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后者继续着海靖的事业,但不幸地赶上了拳乱,死在了将要进攻使馆区的清军手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