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费的故事
信息(information)这个概念,是晚近才兴起的,汉语原来即使有这个词,也不是今天这个意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三论走俏之时,人人谈信息,神乎其神。现在信息总算落了地,不再涵盖那么些内容,无非就是情报、消息的另一种说法。只不过,经过这番折腾,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信息是有价的,做买卖也好,做官也罢,经常要为信息付费。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咨询公司,那么多公关公司,人家吃的,就是信息的饭。
其实,为信息付费,古代人就懂。自古以来,中国的史官就痛恨宦官,谁都不说他们好话。每个新朝崛起,皇帝都会警惕宦官专权,订出好些条例严防死守。但是,过不了多久,就老病重犯,宦官的祸患,总也消除不了。其实,不是宦官就必定是坏人,更不是每个宦官都是坏人。每朝每代,宫里的宦官少则数百,多则上万,如果都是坏人,这样庞大的“反革命集团”,谁个能吃得消?即使宦官专权最厉害的朝代,真正的恶人,也就是那么几个。百分之九十五的宦官(后来叫太监)群众,还是好的,至少是不好不坏的。
细说起来,宦官为祸,其实都是那些不是宦官,身上零件完好的人给逼得。首先皇帝必须坚持多妻制,一群群的女人,让女人伺候,粗笨活计干不了,而且易于串通,让男人伺候,又不放心,于是想出这样的绝招,把男人阉割了,进宫伺候人,不仅伺候皇帝的女人,也伺候皇帝。这样一来,宦官就成了皇帝身边,跟皇帝走得最近便的人,一时一刻都不能分离。这样的人,恰是外面的大臣们所需要的,需要什么?信息。
在帝制条件下,臣子的安危荣辱,升迁降黜,基本上系于皇帝一身。臣子能不能混好了,跟后台、出身以及相貌有关系外,最要紧的,就是见了皇帝,出主意,说话,能否称旨,即皇帝是否满意。想要皇帝满意,就得预先知道皇帝到底怎么想的。单靠蒙,有点玄。幼稚的皇帝,傻皇帝的意思,狡猾一点的臣子,三套两套,就能套出来,但稍微有点城府的皇帝,就不好说了,臣子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想要预先知道他怎么想的,难。万一说错了,可不是玩的。这时候,皇帝身边人,就有大用了。如果事先能知道皇帝说了什么,看了什么,对什么事点了头,综合分析一下,就不难知道皇帝的打的算盘。想预先知道这些事,当然就得跟皇帝的身边人搞好关系,怎么搞法?付费,拍马。宦官们,就是这样抖起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