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也要叫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别样的学国语
    别样的学国语

    国民党统治时期,提倡学国语,所谓国语,就跟我们现在提倡学的普通话一样。两者很接近,据说主体部分,是一伙人搞出来的。但细听起来,还是有些许的差距。至今台湾人还讲国语,两岸交流不成问题,只是两边的味道不一样。

    统一的国语推行,多少都有点政治意味,令说方言的人感到不快。但这也没办法,官场上总要有一个能沟通的语言,不然,彼此鸡和鸭讲,什么事也办不了。当年戊戌维新,梁启超才高八斗,胸怀大志,来到北京见了光绪皇帝,说了半晌,他的广东新会话,皇帝一句也不懂,说了等于白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北方来的多,语言状况稍好,但也好不了哪儿去。虽然后来一直以帝师自命,但拢共只见了皇帝一次。自己吹嘘说就那一次,已经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先国际后国内地给皇帝上了一堂深刻而丰富的变法课。但就他那国语水平,估计就算按他说的,跟光绪聊了大半天,光绪也听不明白什么。下面的官员,在政治上,要跟最高统治者保持一致,首先,语言上要保持一致。

    如果统治者是异族,这种一致保持起来有点麻烦,但也非保持不可。过去我们讲历史,似乎一直强调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汉化,这是实情,但除了汉化,也同时存在胡化,即汉人的少数民族化,汉人主动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习俗。魏晋南北朝,是第一次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尽管南方的汉人政权始终存在,但留在北方的汉人,还是得识时务地接受异族统治。当年的北朝,多数时间处于鲜卑人治下,所以,鲜卑语一度就是国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上提到这样的事情,有一士大夫跟自己谈起,他有一个儿子,十七岁,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以此服侍公卿,无不宠爱。颜之推很愤愤,对儿子们说,如果这样能致卿相,我也不愿意你们效法。

    颜之推是北齐人,这个北齐,其统治者高氏家族,按道理已经是汉人了,但行为习惯,却比鲜卑人还鲜卑。所以,汉人在这个朝廷,学点鲜卑语,再会弹一手琵琶,胡乐,升官发财致卿相,还是比较容易。至于跟北齐对峙的北周政权,胡化得也相当厉害,汉人都换了鲜卑姓氏,后来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比如建立隋朝的杨家,建立唐朝的李家,都有鲜卑姓,也都跟鲜卑人通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