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学府
    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学府

    2010年10月3日,正在希腊访问的总理应邀在希腊议会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的演讲。温总理在演讲时说道:“与希腊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屡经曲折磨难,但多难兴邦,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征服,而是愈挫愈勇,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苏格拉底说过:‘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学府。’中国也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各种坎坷和灾难,没有能够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反而铸就了两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品格。”

    “逆境是磨炼人的高等学府”,身处逆境有时候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它可能会磨炼人,使人学到更多东西,达到更高的境界。西方类似的名言还有“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我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但最令我受益匪浅的学校叫‘逆境’”(卢梭),等等。培根甚至专门写了《论厄运》,文中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烈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现出来的。”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创作的《命运》、《英雄》、《月光曲》、《悲怆》等作品深深地震撼了世界。然而贝多芬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他的童年是在父亲无情的打骂和无休止的练琴中度过的;青年时期,他又因门第的鸿沟而与恋人分手,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更大的打击则来自于他听力的逐渐下降,直至完全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放弃音乐,而是高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月光曲》这首温柔悱恻却又激切炽热的钢琴曲就是贝多芬耳疾日渐严重、与恋人感情受挫分手后于痛苦悲怆中创作的,而且贝多芬大多数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耳聋后创作的。可见,逆境并没有击败贝多芬,反而激发了他的才华和潜力。

    中国自古以来论述逆境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成长的诗文有很多。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就曾论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也在《报任安书》中一一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身处逆境、遭受苦难而发愤图强,终成大业的事迹,最后总结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人云“自古英豪出贫贱,纨绔子弟少伟男”,说的也是贫贱出身的人因为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更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奋斗,最终成为造福国家百姓的英雄豪杰,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也;而出身名门望族的纨绔子弟,由于从小生活优越,不知饥寒为何物,更容易沉溺于安定享乐之中,游手好闲不肯奋斗,最终一事无成。

    明代洪应明收集编纂的《菜根谭》一书,用语录体的形式论述修养学识,出世入世的人生智慧。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这实际上就是在向世人阐明人处于逆境、顺境时的不同反应,语言形象简练,意义却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在这句话中,针砭药石泛指治疗疾病时所用的器械药物;砥砺的原意是磨刀石,这里是磨砺、锻炼的意思;销膏糜骨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腐蚀骨头,比喻对人身心的侵害。因此,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说,当人身处逆境时,就好像身边都是药物一类的良方,从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磨炼自己的行为意志;当人身处顺境时,就等于在面前摆满了刀枪利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受到侵害而走向失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