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2006年6月18日,在结束对埃及的正式访问前,国务院总理在开罗举行记者会,埃及主流媒体、驻埃国际媒体和中国媒体记者共约一百人出席。在记者会上,温总理说道:“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出自《战国策?魏策?信陵君杀晋鄙》。这段话是说,别人给予我的帮助和恩惠,不能忘记,而自己给予别人的帮助和恩惠,则不能不忘记。也就是说为人处世,一方面要知恩图报,另一方面要施恩不图报。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所著《朱子家训》中教育子孙后代“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和宣扬的美德,也是贤人君子的必备修养,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流传下了很多这样的故事。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秦穆公亡马”的故事。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有一天,他的一匹马走丢了,被岐山下的老百姓捕获到并且分着吃掉了。官吏抓到这些吃马的人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秦穆公说:“君子是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的时候不喝酒会伤身体的。”于是派人拿酒来给这些吃马肉的人喝。后来秦国与晋国交战,秦穆公为晋队所围,那些吃马肉的人听说后都拿着武器赶来,为秦穆公拼死作战以报答他的恩惠。最终,秦穆公打败了晋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一位胸怀宽广、体恤百姓的圣主;另一方面,那些吃马肉的民众知恩图报也很值得赞扬。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有句俗语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即使别人给予你一滴水的恩惠,你也要用泉水来报答他,比喻不管别人的帮助多么微小,都应该加倍报答。也许大家更为熟知的是“衔环结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通过两个故事来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报德。“衔环”的故事出自《续齐谐记?华阴黄雀》,说一个叫杨宝的九岁男孩,在华阴山北见到一只黄雀因与鸱鸮搏斗受伤而坠到树下,又被蚂蚁所困。于是他把黄雀放到锦箱之中,用黄花精心喂养直到一百多天后黄雀伤好飞走。当晚有一黄衣童子来拜谢杨宝并赠与白环四枚,言此环可保他子孙世代洁身自好、身居高位。自然这个黄衣童子就是男孩所救的黄雀的化身。“结草”的故事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将领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小妾,没有子嗣。魏武子后来生病了,就嘱咐魏颗说:“等我死了,就让这个小妾改嫁。”但是魏武子临终前却又命令魏颗让这个小妾陪葬。等魏武子死后,魏颗认为父亲临终前神志不清,所以就遵从他以前的嘱咐,将这个小妾改嫁他人。后来魏颗在与秦将杜回作战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将地上的野草打结,绊倒了杜回,魏颗才得以擒获他。晚上的时候魏颗梦到这位老人,老人对他说:“我是你嫁掉的那个小妾的父亲,是来报答你没有将我女儿陪葬的恩惠的。”

    以上的故事说的都是接受恩惠的人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但是作为给予别人恩惠的施恩者来说,施恩而不图回报也是优秀的品德。反之,如果在给予别人帮助和恩惠的时候,希望对方有所回报,就使得乐善好施的行为失去了纯正的动机,也就不再符合中国传统的道义理念,甚至有的时候会激起接受恩惠者的怨恨而招致杀身之祸。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