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0年9月23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第65届联合国大会,并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总理说道:“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作为饱受战祸之苦的民族,我们深知和平的可贵,更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国情,怎么处理自己国家的事务,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标准,因而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时,需要推己及人。总理在这里提出这句话,再次重申了中国在涉及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退让、不妥协”的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孔子说了这句话;一次是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能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孔子说是“恕”字,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了进一步解释。朱熹后来注释这句话为“推己置物”。在《礼记?大学》中,类似的句子也曾多次出现。“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就出自其中。
《礼记》是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之一,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礼仪,对仪礼进行了解释,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对答,论述修身做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大学》是其中的一篇,后来宋朝的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订次序、辑结章句,使之成为儒家经典。《大学》里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在阐释“治国平天下”时,提到了“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菑”是“灾”的异体字,表示灾祸;“逮”是“到、及”的意思。这句话也就是说:喜爱人们所憎恶的,憎恶人们所喜爱的,这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到身上。同样意思的话还有《大学》中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意思是:人民所喜爱的东西我便喜爱它,人民所憎恶的东西我便憎恶它,这样才能称为是人民的父母官。
于是,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孟子那句有名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有一天来到齐国,觐见国君。齐宣王看到侍从牵了头牛,正准备宰杀了用来祭祀。牛害怕得浑身发抖,齐宣王动了恻隐之心,下令释放那头牛,用羊来祭祀。孟子对齐宣王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他这是有仁心的体现,同时他还告诉齐宣王,如果用这种仁心来对待百姓,那就是在用仁政施行王道。接着他又进一步以一个人能够举起3000斤重的东西,却不愿意去举起一根羽毛的事情来举例,说明有人看到老人走路不方便却不愿意折根树枝给老人当拐杖帮助老人,是有能力做和不去做的区别;而大王有怜悯一只牛的仁心,却不把这种仁心用在管理国家、治理百姓上,这就像不为老年人折树枝一样,是心里不愿意这样做。齐宣王就问孟子怎样推广仁心。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就是: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及到尊敬其他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及到爱护其他人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那治理天下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