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很注重“仁”的思想,强调将心比心、由己推人。晁错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情之所恶,不以疆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这与“将心比心”的意思大体相同。晁错是西汉文帝时的一位政治家,号称“智囊”。他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言上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主持制定并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仿效大禹求贤纳士,晁错作了《举贤良对策》,在谈到如何做到政通人和时,提出“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意思是说:要求别人,首先当严于律己。宽恕自己,同时也要宽恕别人;自己感情上厌恶的事情,不强迫别人去做;自已感情上想做的事情,也不要禁止别人去做。晁错的这些意见和建议见解独到、见识深刻,很多都被文帝采纳。但由于晁错为人刚直,和群臣关系并不融洽,加上他又主张“削藩”,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威逼汉景帝下令杀死了晁错。后来汉景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杀掉晁错这样的忠臣悔恨交加,但是为时已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根结底就是换位思考的问题。总理多次提到过这句话,在对待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问题上,我国一直坚持这种精神。但是一些霸权国家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国国情,妄图用自己的好恶干涉别国的内政,把自己的意愿妄加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这句话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如果我们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一下问题,也许人与人之间就少了争吵,个体与人体之间就会多些包容、多些体谅、多些容忍、多些信任。由此以点及面地扩展开来,就会交织成融洽和谐之网,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人民日报》  2010年9月25日 02版

    《实现共同安全 缔造持久和平——在安理会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