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2/2)
    因此整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仍然想不通的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难以表达清楚的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在指导之后,学生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说明他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那就不要再举例子了。同样是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还引用了程颐对这句话的理解:“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用现代白话来说就是,“愤悱”是学生迫切求知心理的具体表现,只有当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再点拨开导他。而且在简单的指导后,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等他自己有所收获时再进行教导。而且程颐在《二程集》里说道:“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大意是说,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老师才加以启发指导,学生才会真正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主张至今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睿智的光芒,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他在那个奉行“学在官府”的时代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从教的角度,他提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学的角度,他提出“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事半功倍的学习途径。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我们可以得出,作为老师来讲,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适当引导,有的放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填鸭式”地单纯由老师灌输知识,甚至搞“一言堂”,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