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
2006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亲切看望青年学生,与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在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中,温总理说道:“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八十二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式教育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不仅要教他知,还要教他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表述。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孔子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朱熹认为,“愤”是指学生心里想把问题搞懂,却又自己搞不懂;“悱”是指学生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却又表达不出来。这其实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经的心理活动。“启”即是在学生思之而无所得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发”就是在学生有所得却不会表达时帮助学生确定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方形的物体有四个角,举出一个角就可以推知出其他三个角,因此“反”是指反复推求,反证。“复”则是指重复,再次举例教导学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