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也说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是作战的时候,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又不如人心所向。团结一心,强调了民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荀子也在《荀子?礼论》中说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说的是天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天与地、阴与阳的和合而生生不息的,百姓的天生资质与后天的教育培养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天下大治、安定团结了。
在中国诸子百家中,推崇和合思想、和谐理论的不仅仅是儒家。老子就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方面,两者相互激荡从而共存于统一体中,其中的“和”就是一种统一的和合状态。《墨子间估?卷三》中也有墨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内者父子兄弟作怨仇,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在这里,墨子主要是从处理社会关系的层面来说的,家庭内部如果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相互怨恨陷害,分离散乱而不能协调合作,那么推及天下百姓,也互相打压迫害,国家就会灭亡。法家韩非子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论“和”。他在《解老》中说到:“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意思是说,竽是吹奏宫商角徵羽五声最主要的乐器,所以,竽先吹了,那么钟鼓琴瑟等其他乐器就跟着响起来了。等竽先奏了,那么各种乐器就会跟它应和。韩非子在这里是强调音乐演奏中主与从、唱与和的关系。
以上仅仅是从先秦典籍和诸子百家对“和”的论述中撷取了一部分,虽尝一脔,但也可备知其全味了。后世对于“和”的进一步阐发更是汗牛充栋,当代甚至出现了“和合学”这一新的哲学理论形态。在中国的报告中,“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第一次得以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则进一步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温总理引用“和合故能谐”是说明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团结和睦,行动协调从而能够无往不胜。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发扬“和合”精神,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8月7日 01版 《温总理深情为季羡林祝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