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2)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2)

    虽然司马迁只是粗略地提到了当时的情况,但仍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所遭受的侮辱。然而在这里司马迁语气虽然愤慨却没有诸多抱怨,反而以自嘲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才能的突出和品德的高尚。他随后写到:“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我听说,修身如何是判断一个人智慧的凭证,是否乐善好施是判断仁义的起点,如何取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坚持道义的标准,而如何面对耻辱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足够勇气的准则,一个人获得了怎样的名声是品行修养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种品德,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才可以被称之为君子。)

    在这里,司马迁明确地提出了君子和品德高尚者的判定标准,以此来说明他的忍辱负重也是符合君子的行为的。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此他的忍辱负重是有价值的。于是他最后感慨道:“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意思是说,无论我曾经受过怎样的侮辱和耻笑,只要我能够完成这本书(《史记》),并且使后人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那我就死而无悔了!正是在这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持下,司马迁才得以坚持完成了《史记》这一史学巨著的创作。司马迁的行为虽然在当时受到了诸多责难和侮辱,但在今天看来,他的忍辱负重的价值远远大于以死明志的价值,他用他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的内涵。

    这种不畏艰难,即使被世人不解也要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古今中外的文人身上都有体现,如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等。他们的行为在当时都不被理解,但是历史证明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是值得后人赞扬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