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1)
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应邀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会上,温总理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说:“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人民幸福快乐地过得更好,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自2003年任总理以来,时刻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实现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诺言。在谈到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温总理强调,“五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实录》附录之《明太祖宝训?谕群臣》。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二月(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新编纂《元史》,他告诫大臣们说:“元虽亡国,事当纪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意思是说,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了,但是在编写《元史》时必须要客观,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褒贬。况且历史的记录是用来劝诫后人的,要以史为鉴,因此更加不可以马虎!之后朱元璋再次训诫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今命尔等修纂,以备一代之史。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自古以来,天下国家的事情由当世人在做,但是非功过却是由后世之人来评论。因此,一代的兴衰变化,必然有这一代的历史来记载……今天我召集你们,是为了编修元代的历史。要求你们在编修时务必客观地记载当时的事情,不要故意隐讳,应该实事求是,以正公论,以供后人借鉴。朱元璋的这段话客观上为编修《元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编修的方针,即要客观务实,同时也是要达到以史为鉴、巩固明朝统治的政治目的。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告诉我们,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做好当下,无愧于心。即使现在的很多行为不能被世人理解,但只要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是符合真理的,必然不会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也必然会被后人赞赏。西汉司马迁的一生生动而形象地阐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司马迁因李陵获罪,他本可以死明志,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宁愿受宫刑被世人鄙视。但是他的这种忍辱负重的行为在当时却不被人谅解,反而处处遭人耻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简略地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