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载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2010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当记者提出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问题时,温总理回答道:“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退,时退则进,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地来对待你。”

    “时进则退,时退则进,动静不失其时”这句话出自《周易?艮卦?彖传》。原文为:“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意思是:《彖传》中说:艮,意为“止”。时机适合停止休息就停下来,时机适宜行动就采取行动,无论动还是静都不不失时,前途就会光明。艮卦讲“止”,而这个“止”就要“止”得其所。阴阳上下相互敌对排斥,不能相互应和。因而,外物才不能侵其身,在庭院中行走见不到人,没有伤害。

    实际上温总理在引用《周易》时对卦辞作了调整,但中心意思没有改变。“时”是其中的关键词,是时机的意思,也就是说处理事情要在恰当的时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效果。“时”是《周易》表述的重要思想之一,极具智慧,后世也将此思想不断地传承下来。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为:“《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也,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大意是:《周易》上说:“王公贵臣射中了高城上的鹰隼,得到鹰隼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孔子将这段话解释为:“隼是一种禽类,弓箭只是武器,而手拿弓箭射隼的则是人。君子就算是身负超凡脱俗的才华技艺,也不会四处张扬炫耀,而是等待时机在必要的时刻把自己的绝技施展出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有什么不利的呢?行动时随心所欲,因而一行动就能有所收获,说的就是平时要准备好,然后伺机而动的道理。”这段话同样是说明机会的重要性,采取恰当时机行动才能事半功倍。《周易?系辞下》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对《周易》的一种解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俗语,出自《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原文为:“昨奉宣头及累传圣旨,令臣凡有往复契丹,更须承奉,当候彼生头角,不欲自起衅端,贵守初终,不愆信誓。仰认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务胜残去虐,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意思是:昨日听宣并且接连传下的圣旨要我凡是和契丹有关的应酬答对都要承命奉行。应当等候对方不耐烦而生枝节,不应是自己这方先行挑衅,要坚守始终,不违反自己的信誉。依靠我们的聪明智慧,将自己的缺点深深地隐藏起来,这就如同是天道人心一样能够克服残暴免于战争,应该知道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失去,是很难重新再得到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