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温总理在记者会开始时便讲道:“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但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战国策?秦策五》。原文为:“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意思是说,《诗经》里说过这样一个道理:要走完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的时候才算走了一半。这句话比喻做事情时,越接近成功困难会越大,需要加倍的谨慎和努力。《战国策》引用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为《诗经》中逸诗,今未见。东汉涿郡高诱在《战国策注》中注解这句话为:“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至牙上,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说,《诗经》逸诗里说过,一百里的路程,已经走了九十里,那也只能算走了全部路程的一半而已。就像拉强弓,把弩机拉开到棘齿那里,这才算是拉开了一半,最后的步骤更为艰难。因此说,往往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最为艰难。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并不意味着马上要成功,剩下的百分之十才是关键的部分。如果不能谨慎处理,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周武王灭殷商建西周,西方的旅国把獒进献给周武王。大臣召公认为此獒不可接受。他劝谏周武王,新国初定,当前的任务应该是选拔贤能、安定国家、与民休养,这样才能巩固政权。召公谏言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是说:不注重细节的行为,终究会损害德行。就像造九仞之高的山,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算成功。因此一个圣明的君王,应该慎德谨行,不傲慢百姓,不贪恋女色,不玩物丧志。从这些细小的行为做起,才能积累德行,成为一代明君。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了召公的这一思想,在言论中有相似的表达。
《论语?子罕》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为:孔子说,就像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完成了,但是这时停了下来,整个事情就不可能完成,但那是我自己愿意停止的;就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只倒了一筐土,但是这也是进步,我愿意继续干下去!在这里,孔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他鼓励他的学生们无论在学习还是做事上,都应该持之以恒、自觉自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功,才能塑造良好的德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