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4)(2/2)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影艺术?什么是艺术电影?电影理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存在各种流派与纷争,但电影是本质难道仅仅是在光与影的构造中吗?没有生活的内容,怎么有真正的“电影”存在?电影的本质是通过声光影的电影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审美地反映社会生活。审美是电影及一切其它艺术的本质属性,电影作为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的艺术,其审美作用更直接。“红色经典”作品以其自身丰富的生活内容,情感的真诚热烈,高度的经典叙事方法,打动了无数观众,赋予了经典的独特电影价值,在百年中国影坛上占有不可撼动的牢固地位。。那么,就从电影本体学出发,“红色经典”的电影价值到底能给“新生代”中第六、第七代及“新状态”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首先、一代代前辈导演群体赤诚的爱国情怀。红色经典电影很多导演、演员都是参加过革命的艺术家,他们从血脉里熔铸着对的无限忠诚与情怀,他们的电影里所表现的时代理想、生命与对祖国的热爱是他们作品能深深打动亿万观众的艺术原动力。中国红色经典主要作品是在第三代导演谢晋、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及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等艺术家身上完成的。这些艺术家每一个人的名字都能与红色经典联系起来。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艺术青春与生命完成了一部部辉煌的作品。《《林则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风暴》、《董存瑞》、〈〈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红旗谱》、《林海雪原》周恩来》、《和他的儿子》、《长征》、《离开雷锋的日子》、《大决战》、《党的女儿》等无数影片,从伟大领袖,革命将军到普通战士,无不闪跃着与理想的光芒。我们无法忘记电影里塑造的无数英雄,他们是革命战争中真实的英雄再现。电影编剧、作者及演员都以饱满的政治,对英雄烈士人格的崇高敬仰,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一种几乎圣洁的情感而完成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精神,激励着电影观众如何看待革命战争年代的、理想、奋斗、牺牲;思考着今天应该怎样学习英雄的精神理想,怎样在和平的年代珍惜和平机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具有价值意义;自己怎样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红色经典所表现的革命英雄形象,与“文革”中追求的“高、大、全”虚假的艺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革命生活里总结出来的典型,在欣赏这些电影形象的时候,观众不会感到半点虚假,因为红色经典电影是艺术家用生命凝聚而成的。今天的电影及文学作品,除了国家意识形态体制内在倡导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道德追求,献身精神,爱国热情,今天的一些电影导演却故意在解构理想与英雄,对正统的信仰及精神不屑一顾,以“游戏”的叙事姿态的对待镜头语言,并且专门对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大话西游”似的改编。导演本身对生活充满了偏见,没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更没有远大的信仰。电影叙事所追求的是越来越个人化。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