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5)
    第一章 “红色经典”的革命电影思潮(5)

    其次、丰厚的电影文学叙事功底与电影传奇。电影拍摄注重的不仅仅是画面的艺术,而更注重故事的本身。红色经典电影大多数作品都脱胎于文学文本。解放后我国“前十七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第一个丰收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长篇、短篇小说,很多都是围绕着革命题材而创作的。这一时期的电影母体和文学母体是相通的,银幕上出现的一个个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多半都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小说描写了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翔实细致地表现了社会各阶级在时代风暴面前错综复杂的关系,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这部小说自1961年出版以来,印数已超过352万册。江姐、许云峰等英烈坚贞不屈的事迹代代流传;《红日》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吴强的小说《红日》写的就是这段“战史”,是一部纪实与虚构兼备的不可多得的战争小说;《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中国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代特色鲜明,南国的民俗风情赋予了小说特殊的韵味;《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成长代表着一个“小资”的知识分子在向靠近的过程中从软弱到坚定的必然经历,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了这首飞扬的青春赞歌;《保卫延安》杜鹏程多写重大题材,这部小说写的就是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这些具有史诗般的英雄画卷,以波浪壮阔的斗争形势,紧张激烈的冲突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细腻生动的传神描写,给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元素。

    一个优秀的导演,就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叙述者与设计者。张艺谋曾经说过,他拍摄电影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拍得好看”,好看除了镜头的渲染和表演外,最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即电影的文学性。凡是最优秀的电影,没有一部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命运,跌宕起伏的叙事悬念及感人肺腑的美好情感。故事与情节是电影的主题决定性因素,要表达什么,赞成什么,否定什么,矛盾内外冲突,个人命运变化,时代风云变幻及故事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传统结构,这就是中国似的“好莱坞”影象风格。从文学叙事策略说来说,第六代导演的反叙事纯粹追求使得他们的电影风格纪实性很浓,追求表面本质真实的时候,却电影变得节奏缓慢,而使本来不多的观众熬不下去。但是,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因为很好的把第六代整体追求风格,现代叙事手法与故事情节性本身的追求,使得电影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