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厢(2)
小姐和书生,原是两生情,最初那一个照面就已见了分明,这一对一和,一递一声,不过是表心迹。
看破红尘的长老,还连带着操心别人的家事,好比民间请菩萨拜观音,每日里拈香,大事小情都要虔诚念叨,天然的喜性就是这么没有法则,比起那些善讲大道理的伪道学,他们更真实,更有一种空阔光明的喜悦,天道贞亲,舍不得这土质,由此才更绵密深长,代代繁茂。
所以,长老帮助张君瑞来莺莺父亲灵前上香,道姑收留陈妙常,都一样是喜人世团圆的菩萨心肠。
张君瑞为莺莺,前途后路都不理了,孙飞虎为了莺莺,不惜动用三军。
一文一武,莺莺可走的只剩下了黄泉路。
老夫人情急之下立诺,谁能退了兵,就把小姐许给谁为妻。
孙飞虎忙来忙去,全都帮了张君瑞,他给统领十万大军的白马将军写了一封信,这故人就来解了围。
老夫人安排下酒席,酬谢君瑞,两个年轻人激动万分,心里已经郑重地确定对面的人是上天有缘,母命有言的姻缘中人,老夫人不紧不慢,莺莺,先来拜见哥哥。
逼着人造反呢,相国夫人还不如仗义的小和尚惠明,连红娘都看不过去了。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多有相似,一心相许的时候总有个古板的家长来棒打鸳鸯,看得多了,忿闷之情便不再那么强烈,可这种晴天里起轰雷,说不得怨不得,暗地里肝肠寸断泪不停的痛,还是会在心里荡来荡去,故事可以当是虚构,感情却不是想编就能编出来的。
汤显祖写到杜丽娘死去时,一个人跑到后园子放声大哭,几乎哭到晕倒,戏剧是舞台上的冲突,可是作者一定先柔肠百结把爱恨情仇演了个彻底,用十分心血才能得这三分凝眸,终得成书,看的人,能体味一二,就是作者的福气,剩下的浓烈痴绝,都是来源各自的心。
在别人的故事里,动自己的真情。
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这是笔墨间最终的牵连。
尤其是对元代的文人,总会有种放不下的哀叹,元政府根据职业把天下臣民分了十个等级,其中八倡九儒十丐,看得让人心酸,宋朝处处被看重的文人,换了一个朝代就直接落到了最底层。
元代留有一篇《朝天子?志感》,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当时长期不开科考,读书人断了道路,江山该着让一个放牛的穷小子捡了去。
可这些并没有影响元朝文化的发展,朝堂是天子的,民间是自己的。
元朝的戏曲到了鼎盛时期,《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墙头马上》,一直渗透到着明清,《水浒传》《三国演义》起笔就是恢弘巨篇,直接带领章回小说登上高峰,黄公望和赵孟頫且书且画直开新意,还有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元朝的文学艺术扑啦啦开得满野灿烂。
相比于诗词,戏曲更泼辣、直白,更贴近于人情世故。
君瑞危难之际立了大功,已不再是单单的书生形象,立刻放大到还有英雄豪杰的气概,老夫人变了卦,小姐赌气伤心也没奈何,红娘却看不下英雄落难。
她引领着莺莺走到君瑞房外,借故离开,里面的弦顿时改了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