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爱与痛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8.唯生命拯救不能放弃(2/2)
    唯生命和生命拯救不能轻言放弃,对地球上每一个人而言都应该是这样。5月27日,强震袭击印尼爪哇,遇难者次日就已升至3733人,无疑,还有不少人被压在废墟下。搜救地震废墟中的幸存者,是一项天大的事。有时国际救援队跨国援助,一支队伍带着搜救犬长时间工作也没有多少收获,但我觉得这也完全值得。过早结束搜救则是“非人类”“背人道”的。2005年10月8日的南亚大地震,导致8万多人丧生,20岁的巴基斯坦男青年哈立德?侯赛因在废墟中被埋27天后生还,而“搜救工作早已结束”,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教训!

    集体为了一个具体的个体施以援手,这是最宝贵的;而一个具体的个体为了虚无的“集体”而牺牲、献身,往往就是似是而非的。我们需要的是前者。这些日子,连续看到央视的救人dv短片:警民联手搜山,从深不可测的山洞里,最终救出几位进洞探险迷路昏倒、已经无法自行出洞的孩子;多人努力凿船,从翻船倒扣的船舱里,成功救出一名被扣在漆黑如夜的船下、自己决然不可能逃离的女孩……还有一位女孩则是掉进狭窄却深邃的机井里,救援者面对那还没有脸盆大的井口,面对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遇险孩子,用挖掘机挖,用绳子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孩子救了上来。让人最为感动的,就是那种万众一心、万分焦急、万般努力、万无一失的救人情形!

    面对遇险甚至濒临死亡的人,“我救故我在”。我若不救,那么我也不存在了;“我们”若不救,那么“我们”也不存在了。这应该成为当今世界一条重要的生命伦理。人类需要把“救人一命”看成是斯宾诺莎式的“最高幸福”。在哲人斯宾诺莎看来,“最高幸福”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连续地永享无上快乐”的幸福,它与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获得是格格不入的。在斯宾诺莎的哲学里,就有着深深的拯救意识,他说:“我深深地知道,我们实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不能不强迫自己用全副力量去寻求拯救。”尽管这里的“生死”和“拯救”都不是具象而是“形而上”的,可充分体现了斯宾诺莎所追求的“最高的幸福”和“最高的善”。

    救援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应把遇险者、遇难者看成是“地球人”,而不是“某国人”,救援时也应该把救援对象看成是人类的一分子,从而树立“救援无国界”意识。当国外发生海难、地震时,在报道中特别关心自己国民的生命安全,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国之常理。但是,有时候我看到媒体的一些措辞,却有说不出的滋味。譬如,不久前埃及红海海难发生时,我国某电视媒体在报道中说:“所幸的是,没有我国公民遇难。”这种对“自己人”“幸”无灾、“乐”无祸的措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不是太狭隘了一点呢?我们关爱人类的情感高度,是不是应该再向上提升一截,让它能超过珠峰的海拔高度呢?

    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攀登珠峰成功,这位人类第一个站在地球之巅的人,在返回大本营后一坐在冰上,露出疲惫的笑容,用他一贯的语气说:“行了,我们把那个家伙征服了。”是的,珠峰是好对付的,但是,人类如今似乎已是越来越难以对付自己的心灵了。当心灵的海拔高度超不过珠峰的海拔高度,那么,即使你“成功登顶”,又有什么意义呢!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有句希伯来名言则说:“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巍巍乎珠穆朗玛峰,应该铭记下这样温暖而高耸的话语。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