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与你相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爱的《论语》(2/2)
    爱,先于食物

    再讲一个故事,请大家来猜猜:婴儿在出生以后,头24小时内,他会去主动寻求什么?对什么有反应?

    我做过百场讲座,问了很多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故事再扩展一下:假如说,在头24小时内给他奶、食物,或者他的爷爷来了、姥姥来了、亲爹来了,或者派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过去……用这些方式和他接触的时候,他可能对什么最有反应呢?他会主动寻求哪一个、哪一类人呢?

    我听过的答案有很多:“温暖的手的抚摩”“寻找妈妈的气味”“他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人”“护士”“哭”“爱”“保护和食物”“食物和妈妈”“奶”“母亲的奶”……

    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人类母亲一般是分娩后三天才下奶,三天之内,孩子可以没有母乳,也接触不到母乳。那么,在头24小时,他们的第一个能力是什么呢?

    孩子生下来了,三代单传,爷爷最高兴:“三代单传,我这悬着的心可落地了,过去看看。”抱着亲孙子:“看我这孙儿,真英俊!”小孩儿是不会有反应的。姥姥也过来了:“你看看俺妞多有本事!一米六的个儿,生个儿子7斤9两,还是顺产,我这外孙儿多漂亮!”小孩儿没有反应。亲爹来了:“嗬,看看,我这儿子真像我!这眼睛,这鼻子,这嘴……不用做亲子鉴定,肯定是亲生的!”孩子还没有反应,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年轻的女护士:“都出去吧,孩子需要安静,来,让我抱抱,我给他喂点儿水。”——小孩子有反应了。

    婴儿在头24小时,有一种能力,他能寻找年轻女人的声音,这是人的第一本能——他在找妈妈。找妈妈,这是婴儿的天性,是我们离开母体的第一个本能。这个时候,他可以不吃奶,但是,他要找妈妈。心理学家研究之后告诉人们:人类需要爱先于食物。三天才下奶,但是,第一天就要找母亲。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佳的状态是第一眼、第一个时段和母亲在一起。他会用耳朵听,去寻找年轻女性的声音,这个年轻女人最好是自己的母亲,这样,他就会有安定感,得到保护,他的情绪会比较稳定,这样的心理发展是符合天性的。千万不要在生下孩子以后,头一年、头一个月、头三天,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养。那样的话,孩子的爱会错乱,他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干扰。最佳的哺育者,最有利于孩子将来身体健康、智力发育的,就是自己的亲娘。母亲的怀抱能给孩子温暖、亲切、欣赏、保护、关怀、安定。

    心理学对人性的本身做了许多非常定性、定位的研究,因此,年轻的妈妈们在自己生了孩子以后,不要非得跟丈夫搞个彻底的平等,觉得好像自己养孩子很亏一样。这不是说男人他不愿意这样做,而是孩子开始不找爸爸,爸爸去了他都没反应,这个时候,他只对妈妈有反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现在的心理学倾向于这么认为: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在头两年,孩子的稳定性,情感的丰富,以及依恋的发育都在这个阶段,这个认亲阶段、依恋阶段很重要。头两年时间,孩子不要完全送给别人去带,有个保姆或者爷爷奶奶在家帮你的忙都可以,但是,一定要以母亲为主体,而且要以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意义,不在于它的质量要比牛奶强,当然了,头半年确实强,它有免疫因子在里头。后来,主要在于母亲促进孩子的依恋感等情感的发育。

    这些东西我们人类还没有研究得很透彻,但有一点是绝对明确的:在母亲的怀抱里养大的孩子,将来身体是最健康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是最强的,尤其是对一些身心疾病、精神类疾病。因此,男性应该在外面多做一些事情,多挣一些钱;女性应该多在孩子身上下一些工夫,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是天性使然。心理学的研究越久,就越能证明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