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蚕桑祭(2)
现在,这个城市与蚕虫的联系靠的是孩子,是成百上千的孩子像接力一样地将蚕事一棒一棒交下去。没人安排,没人投入资源,也看不到这件事的实际收益,它们就像我家院子里的那棵来历不明的桑树,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生长着。
在历史上,人与蚕事的联系非常紧密,以至于有些古人称自己是“蚕丛氏”,这就是李白《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句所本。古代的诗写桑树都很美,显示了人与桑树近距离的接触。《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古乐府《陌上桑》:“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宋代范成大的《田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吾乡有桑枣园村名,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敕令天下“打造”桑枣园这一历史事件的遗存。桑枣园之于明初,犹如工业园之于今日。清朝康熙年间吾乡有一位父母官叫赵世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一首《种桑秧歌》,对百姓做广泛动员,现在读起来仍能体会那个时代的氛围:“粤稽王政,首及耕桑。种桑之日,二月初阳。萌芽将发,栽彼桑秧。垦掘平地,疏阔成行。细根删减,本根莫伤。理直入土,肥壅两旁。扒泥填实,培养多方。桑梢剪去,恐遇风狂。秧茂栽之,粪水浇将。锄删蔓草,勿使地荒。四时深掘,土松干长。枯枝修净,虫子除光。若采头叶,尽化远扬(《诗经》里说采桑时也提到‘取彼斧戕,以伐远扬’,意思是须尽剪长条,不得留枝)。摘叶喂蚕,落枝收藏(用作柴火)。二叶删摘,余留饲羊(旁叶喂蚕,冬叶喂羊)。年年培植,其法须详。环筑为园,多种桑秧。育蚕作茧,利用非常。吾民戮力,必富且康。”在赵县令的倡导下,吾乡蚕事日隆,不出数年出丝甚多,合郡感戴,以至于赵县令离任时,百姓舍不得他走,“扳辕卧辙,送者如堵”,这是旧县志里的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