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十支水莲(1)(2/2)

    人因为不满意

    才去欣赏银龙鱼和珊瑚。

    我带着水莲回家

    看它日夜开合像一个勤劳的人。

    天光将灭

    它就艺上紫色的眼睛

    这将是我最后见到的颜色。

    我早说过

    时间不会再多了。

    现在它们默默守在窗口

    它生得太好了

    晚上终于找到了秉烛人

    夜深得见了底

    我们的缺点一点点显现出来。

    花不觉得生命太短

    人却活得太长了

    耐心已经磨得又轻又碎又飘。

    水动而花开

    谁都知道我们总是犯错误。

    怎么样沉得住气

    学习植物简单地活着。

    所以水莲在早晨的微光里开了

    像导师又像书童

    像不绝的水又像短促的花。

    作者简介

    王小妮,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上世纪60年代末,她随父母下放农村,两年后重又回到长春。两年后,王小妮高中毕业,作为知青再次到农村插队。凭着她画画的才能,王小妮参予了一份知青小报的编辑,她的写作,大概也是在那时开始的。1978年,王小妮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并参加了该校一个名为“赤子心”的诗社。这个“在艺术与学术的双重意义上与当时全国诗歌的最高兴奋保持着同步”。1982年,王小妮毕业,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她跟徐敬亚到深圳定居。现在深圳居家写作。

    也许是因为她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经历,王小妮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诗,总是或多或少涉及了乡土和田舍,从中不难发现她诗心的真切、平实、温良与柔和。这些品质,一直保持在王小妮的写作里,并随着其写作的延续和深入而有所加强。不过,正如徐敬亚所说,“她绝不是一个只能写白色炊烟的村姑”。在她自然而然的真诚笔调里,在仿佛平和安静的语气和句式里,一种细小的尖利和并非不经意的多义性,透露出她那关怀的深度。另外,世事狰狞的一面,或曰生活之恶,也给王小妮的诗歌带来了一些另外的品质。

    她进入诗歌写作成熟期的一大标志,则是并不妨碍她执著于诗歌的那份淡然。从“我理解活着的标志是渺小是安身立命,不是大斗张扬来收获名声的。这是我的基点。”到“诗,绝不是深沉的、观念的产物。……没想到技巧,才可能写起来顺手和轻盈。”再到“这世界上没有真理,真理都是有限定的,是人给出来的一个命名,人为的说法或说罚假如有真理,诗就是反真理。假如有人做命名,诗永远都在反命名。”

    王小妮的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纫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诗集有《我的诗选》、《我悠悠的世界》和《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