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支水莲(2)
作品赏析
王小妮的组诗《十支水莲》正是一组与母性有关的文本,从十支水莲里,诗人看出了生命的出生与成长,以母性的经验去面对与处理这十支水莲。《十支水莲》是诗人在在郑州短暂的居住时写的。春天,去鲜花市场,诗人随手买了一些花,水莲最脆弱,最短时间里就挺不住了,十个脑袋东倒西歪的。人说,少不经事,水莲恐怕是鲜花里最短命的。
第三首《水银之母》。这一首较为晦暗,“水银之母”这个意象成为三种象征的合一。“我每一次起身/都要穿过水的许多层明暗。”这是“我”的心理变化,而“今天无辜的只有水莲/翡翠落过头顶又淋湿了地。/阴影露出了难看的脸。”又是“水莲”的反应。日常生活中,母性与孩子之间那种互动的、微妙的伤害产生出复杂的效果,把生活的影子与明亮都复合成一体。人与物之间关系如此,母性与下一代之间亦是如此关系,所以“每天每天做着有多种价值的事情”。“他人即地狱”,不管是他人亦或是他物,对主体都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伤害,只是这种伤害在母性的光泽之下,散发出一种反思的温情。
第六首《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第一首中,有一句“没理由跟过来的水莲”,现在,诗人又一次问: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许多完美的东西生在水里。”完美的是人在不满意时欣赏的银龙鱼、珊瑚,也是长在水中的水莲花。十支水莲被诗人带回家,开开合合,就像一个勤劳的农人,但是,它们迟早要凋谢,“它就艺上紫色的眼睛/这将是我最后见到的颜色。”深沉的悲痛以淡淡的口气言说出来,就象一个母亲安静地面对一个孩子的离开。“晚上终于找到了秉烛人”,花要凋谢,生命要结束,怜惜的诗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烛照之下,在夜深到见底的时候,看到的,却是我们一点点显现的缺点。人毕竟不同于花,花不会觉得生命太短,而人却活得太长,“耐心已经磨得又轻又碎又飘”,相比之下,花朵那种“早夭”更显出了美丽与珍贵。诗人想:“怎么样沉得住气/学习植物简单地活着。”在经过夜晚那些花朵消逝的痛苦与思索之后,母性达到了一种平静而以卑微之心面对花开的高度,“水莲在早晨的微光里开了。”新的水莲放开的时候,这时她看见的是:“像导师又像书童/像不绝的水又像短促的花。”已经没有第一次面对花朵或新生命时那种强烈的母性冲动,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历尽沧桑与悲欢离合之后的谦卑与平静:导师与书童,不绝与短促,已经在内心合为一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