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塞外野店》峻青
    塞外野店

    峻青

    我们来到了古北口。

    啊,古北口,这历史上著名的重关要隘,它那铮铮的名字,真是个如雷贯耳,远近咸知。

    想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派出戌边猛士,屯驻在这古北口上,守关御敌。搞倭名将戚继光,也曾在这里改建和加固长城,增设敌楼,峰火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大军入关,这儿都曾经是何等殊死的战场。

    瞧,那地形,那气势,多么险要雄伟。它东枕雾灵山,西接卧虎岭。啊,卧虎岭,它确象一只硕大无比的猛虎,横卧在潮白河西口,挡住了入关的去路。古老的万里长城,顺着那蜿蜒起伏的山势,连绵不断。一座连着一座的敌楼和峰火台,高高地耸立在山巅之上。滚滚的潮白河,从两山之间的悬崖削壁中汹涌奔腾冲关而出,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逾”了险要之势。

    我曾到过八达岭长城,但这里的长城,却还是第一次看到,它不止是险要雄伟,更有着一原始的美。那满山遍野的荒烟野蔓,古木乱石,而风雨侵蚀的断墙残垣,敌楼烟墩,都更能激发人们的怀古之幽思,增加古朴野趣的美感。

    我们都为这古长城的原始美所倾到。所有一起来的人,无不连声叫好,齐口称赞。谁都会觉得:置身于这雄伟壮丽原始古朴的景色之中,人们仿佛自己也平添了一种雄浑豪迈之气,古朴纯净之心。

    天色已近中午了。

    怀着这种兴奋而又豪放的感情,我们去寻找吃饭的地方。

    本来,早上出发之前,燕迅就提议说:“路程远,今儿中午要在外面吃饭。我的意见,咱们不到县招待所去,也不城里的大饭馆,最好就在长城脚下,找一个荒村野店,那才有意思呢。”

    这提议,我当然万分赞成。因为从童年时代起,对于那种荒村野店,我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那时候,我在邻村一家花边厂当童工,经常到一些乡镇上去取货运货,每到一地,就要在那荒村野店打尖投宿。因此,我对于这儿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荟集之所的野店,非常熟悉:那店主人的殷勤的笑脸,那顾客们的粗野的戏谑谩骂,那刀勺碗筷的叮当响声,那豁拳行令的喧闹声,……至今还常常浮现于我的眼前耳边。甚至,那墙壁上贴着的“莫谈国事”、“小心灯火”的红纸条儿,店门上贴着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对联,也都记得那么清晰。

    那气氛,那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浓厚了兴趣,以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来,我就感特别亲切,有趣。

    想不到, 还中年的燕迅,竟然也对这种野店发生了兴趣。在去古北口的路上,他兴致勃勃地讲起有一次,他到一个小饭馆吃饭的故事。那是在保定,他请一位朋友吃饭,也嫌大饭馆千遍一律,就去寻个有特色的小饭馆;结果找到了一家店名叫“上一当”的,他们抱着准备上一当的心情,踏进了那家饭馆,结果却非常满意,连声叫绝“好,好,没有上当!没有上当!”

    我和于康、老周听了这个故事,都一齐大笑起来,连司机小刘,也笑得前仰后合,以致使得汽车也跟着欢乐地扭动起来。

    “上一当”,多么有趣的名字。

    反话倒说,和天津的“狗不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风趣、诙谐,而又幽默古朴,富有燕赵之风,村野情趣。

    燕迅,真不愧是一位出生于燕赵大地的作家,既有着慷慨豪放的情怀,又有着诗人的气质。这个热心肠的人,安排了这样一次难得的登临古城的项目还不算,还要安排我们在长城脚下找一个小店打尖,这的确是有意思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野店,到哪儿去找呢?

    古北口虽是一个小镇,只有一条大街,但大街上的两家饭馆,却都具有着大城市饭馆气派:饭厅很宽敞,墙壁上挂着很大的菜目价格表,玻璃橱里摆满了一大堆各色冷盘和烟酒。柜台后面坐着售卖饭菜票的售票员,柜台前面排着买票就餐的长龙阵,穿着白色工作服的服务员来来往往的送饭送菜,……

    不能说不方便,也够得上现代水准,总之,一切应有尽有,却唯独没有我们要求的那种古朴和野趣。

    这自然不合我们的胃口。

    跑完了两家饭馆之后,我们失望了。并且开始怀疑我们的设想不合实际了。谁知正在此时,于康却忽然发现东面一幢屋墙上面,写着“水饺”两个大字。她向来爱吃水饺,就提议到水饺馆去。

    我们大家都一致赞成,于是循着那墙上指引的方向,我们来到东北角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这家饺子馆。原来是一个由父子三人开办的家庭小饭店,它的门面不大,只有两间小屋,里面一间是厨房,外面一间是吃饭的地方,因此地方小,只摆着四张方桌,但却非常整洁雅致。店门上面,悬挂着一块不大的横匾,上书“客乐饺子”几个字,字迹苍劲,有一种古朴之气。屋子外面,有一块菜园,菜园中长满了绿茵茵了蔬菜。菜园旁边,长着几株垂柳,一棚瓜架,这就使得这个小店,充满了田园风味。房间里面的墙壁雪白整洁,当中挂着一幅画在玻璃上的水彩风景画,画面上湖光山色,绿树奇峰,自是北国风光。

    店主人是一位关东大汉型的老人,六十开外体格魁悟,身材高大,声音宏亮,他正和他和女儿、儿子一起包饺子,一见面,就笑哈哈地点头说:

    “来吧,同志,请坐。”

    一个面目清秀年约二十左右的男孩子,立刻就搬来了凳子。那个正在擀皮的姑娘,则连忙提起壶来倒茶。她,二十二、三岁的样子,上身穿着一件粉红色衬衫,下身穿着一条黑色裤子,脚上穿着圆口布鞋,打扮相素大方,人却非常秀丽,大大的眼睛,白中透红脸色,秀逸中含有一股刚强豪爽之气。

    这样一个家庭饭馆,使我们进得店来,就觉得有一种亲切温暖的热气扑面而来,但这又不象旧社会客店中的那种招揽生意的虚伪之气,市侩之风。而是真诚,热情,使人有一种来到了亲友身边的感觉。

    燕迅得意地看了我一眼,那意思是说:你看,如何?终于称心如意了吧?但他还有点不放心的样子,走进厨房里面,向老店主问道:

    “除了饺子以外,能不能给我们做点菜?”

    老店主说:“我们这里主要是卖饺子,平时不准备什么菜肴,不过,你们要也可以,蔬菜,菜园里有,想吃什么我给你们想办法。”

    燕迅高兴了,东瞧瞧,西瞧瞧,看到案子上有一块豆腐,就说:

    “把这块豆腐给我们做做吧。”

    “行。”老店主把头一点说。“山野之物,只要你们不嫌弃就行。”

    燕迅又看到墙角下堆着一小堆紫红色的眉豆又说:

    “把这眉豆也炒一炒吧。”

    不没等到老店主说话,姑娘倒噗哧一声,笑道:

    “这种东西,那能拿得上桌面?”

    燕迅说: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山村野味;要不,为什么到你们这里来?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还不合我们的胃口哩。”

    这一番话,全家人听了都高兴了。

    “好,好,”老店主连连点头说。“难得的高客,那我就不怕慢待了。你说吧,吃什么,只管吩咐。我一定尽力办。”

    这一回,燕迅真的得意了,向我点点头说:

    “行了,这不是,找到了。你想吃什么菜?点吧。”

    我看到篮子里有一把香菜,就说:

    “那就炒个香菜吧。”

    小青年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奇地望着我说:

    “这种菜,我们这儿只是做汤时放上一点点,做个香头儿。从没看见有炒着吃的。”

    我说:“这是我的家乡的吃法。炒着很好吃,不信你试试看。”

    小青年笑着点了点头,就捅开炉火,拿起炒勺,动手炒菜了。

    小伙子手脚干净利索,一会儿就把菜炒好了,味道非常之美。

    我们连连称赞小伙子的手艺高超,他们父子三人,都笑嘻嘻地看着我们,也许,他们对我们这种古怪的嗜好感到惊奇,但更多的却是得意和高兴。

    我请老主人尝一尝这当地从不炒着吃的香菜,他没有拒绝,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连说:

    “好,很好吃,很好。”

    小伙子哈哈地笑了说:

    “那以后我们家里也炒着吃。”

    老头说:“行,这一下我倒真的吃好了呢。”

    大家全都笑了起来。

    我们又请他喝酒。

    他说他从小就烟酒不动,但今天特别高兴,就豪爽地端起了杯子,喝了一口啤酒。

    小店里充满了欢乐亲切的气氛,就象亲友们在新春正月举行热闹的家宴。

    在说话中,我们知道了这一家人,是满族旗人,两百多年前,就从关东来了这里。无怪,这老主人有着关东大汉的气魄和风度。做为一个当地居民,他对古北口的情况十分熟悉。他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古北口的历史和掌故:从直奉战争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进出京畿的通道,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于古代,这儿更是有名的战场。到现在,西面的山上,还有栋将军庙。

    这长城内外,崇山峻岭之间,流过多少戌边战士的热血,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传闻!至今,在那卧虎岭上,还有杨家将古庙的遗迹呢。

    热爱祖国疆土之心,崇敬英雄豪杰的情感,年复一年战争风雨的锤练,陶冶着这一代又一代燕山儿女,这大概就是那种慷慨游昂义气豪爽的燕赵之气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吧。

    今天,在这塞外野店里,我又感受到了这种气氛。

    老店主自不必说,年青人同样如此。尤其是那个姑娘,简直就使人感到她象个侠女。她的性格是那么开朗,热情豪爽,妩媚之中,有着一种刚强之气,豪侠之风。我不知道她是否娴熟武术,但地听说她爱好文学。老店主告诉我:一天劳累之后,她总是要在夜间读书和写诗,常常写到深夜。

    啊,原来还是业余女诗人呢。

    我们请求她把她写的诗,拿来念给我们听听。她丝豪没有□□之态,拿起一个粉红色的笔记本,就朗诵了起来。

    深思

    请不要打扰——

    让我静静地深思,

    静静地深思。

    我要揭开变态的心幕,

    找寻那真实的情感,

    找寻那失去的美的记忆。

    请不要打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