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青云谱》峻青(2/2)

    原来这一二三□×,指的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因为明朝宗室的名字,都是以这五个字来延续其世系的。八大山人原名统,是属金字辈,所以题跋说“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之间也。”那意思是说,八大山人是属于明朝宗室中的一个。那“个灭个,而超于×□三二一之外也”。那么,既然“个灭个”,为什么还要用“个”字的印记呢?于是说“个山个人,圆中一点”,也就是题跋开头的那第二个字:□,这圆中一点,就是表示八大山人,虽从宗室沦为遗民,但他仍然做为明朝的后裔,生活于清朝的天下之内。孤独一身,立于圆中,始终保持着那明朝遗民的身份和气节。

    这,就是八大山人用以表示他的反抗清朝怀念故国的深刻含意。这含意又是多么曲折隐晦,多么用心良苦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统治者的残暴,八大山人处境的险恶,而更加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师傲岸不驯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别号和款识,尚且如此,画,就更加明显了。

    他的画,不止是刻意创新,不落臼窠,一反世人常用之法;而更重要的,这看来是怪僻变态的形体,都蕴含着寓意深刻的内容。他笔下的禽鸟,都是白眼看天,且一足撑立。他画的石头多是上大下小,有岌岌可危之势。山水则是疏林寒山,枯树昏鸦,萧索荒凉之气,跃然纸上。

    我看到了一幅双鹊图轴。那空旷的画面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风景,也没有树木,只有一块光秃秃的大石头,耸立在地上,石头上,站着两只喜鹊,这喜鹊,白眼向上,尾巴翘起,现出怒不可遏的神态。这画用的是鹊巢鸠占的典故,以隐喻明朝的大好山河,已为清朝所占据,这两只无家可归的喜鹊,也正是八大山人以及他弟弟牛石慧的自况。画面上那一种落寞萧索的意境之中,却流露着一股愤怒不屈蔑视反抗的强大力量。看着这幅画,我仿佛听到了这两只喜鹊的愤怒的喊声,反抗的鸣叫。……

    另外,有一幅孔雀图轴:悬崖之下,一枝墨竹,两朵芙蓉,下面有两只孔雀,立在上大下尖势将倾倒的光石之上。这孔雀的样子特别怪,特别突出的胖面孔上,有着一只特别夸大的圆而呆的眼睛,三根稀疏而斜垂的尾巴,这尾巴,恰似清朝高级官吏头上戴的三品花翎。

    他还在这画的上面,题了一首诗。

    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诗与画,都十分明显的隐喻着对清朝官员们的强烈蔑视和尖刻嘲讽。有人说,八大山人是中国讽刺漫画的鼻祖,不是没有根据的。

    “古梅图轴”,恐怕是一幅最能表现八大山人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情感的杰作:画面上画的是一株苍老的古梅,巍然挺立,但它的下面却没有地坡,露着树根。树的老干断裂,只有残柯两枝,而地苍劲如铁,生机勃勃。梅花数点,傲然怒放。画上用真、行、草体书法题诗三首: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驴屋驴书 钤:“字曰年”

    得本还是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彩薇。

    壬小春又题 钤“驴”

    这没有地皮露出了树根的老梅,和那“梅花画里思思肖”的诗句,引用的是宋朝郑思肖画兰花的时候,故意不画地皮,而露出了兰根。有人问他:

    “为什么不画地皮?”

    郑思肖反问道“地已被夺去,你难道不知道吗?”

    而在“和尚如何如彩薇”这句诗中,八大山人又引用了伯夷叔齐遁迹首阳山采薇而食,死不事周的故事。

    这思思肖,这以伯夷叔齐而自况,都充分表现了八大山人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反抗。

    而那“老得焚鱼扫虏尘”的诗句,简直就是讨逆的檄文了。有着象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那“壮志包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气概和炽烈的激情。

    陈列馆中,还陈列有八大山人之弟牛石慧的书画作品。他名叫朱道明,字秋月,和八大山人同在青云谱道院隐居当道士。也擅长书画,他的艺术风格和八大相似,他把“牛石慧”这三个字的形体,写成了“生不拜君”的样子。

    八大山人的钤记,则简直把“八大山人”,四字,写成了“明”字的形状。

    真是一对铮铮铁汉,刚烈昆仲!

    他们不愧是那些有气节的文人的典范。

    这,比起那些□颜事仇的民族败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比他同时代的某些有成就的画家不同。比如石涛,他和八大山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在绘画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但是,在人格方面,却难与八大山人相比拟。石涛也是明朝宗室,靖江王之后。甲申明亡,他也同样为亡国而遁迹空门,隐居山林;但在康熙皇帝两次巡视江南时,他却两次接驾于扬州平山堂,并且还写过《迎驾诗》,画过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的《海晏河清图》。

    而八大山人,却仇恨朝廷,蔑视权贵,用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反抗。馆长告诉我说:八大山人的画,在民间收藏的很多,而在官府里却极小。因为平民百姓求八大山人画画,他便欣然挥毫;而在权贵要人们请他作画时,他却置之不理。有一次,一个武官把他召入家中,要他作画,两三天不放他回归。八大山人就把大便屙在那武官的屋子里。武官不耐,只好把他放了回来。以后,有一个叫罗饭牛的画家,常被权贵们召去作画,罗饭牛不胜不扰,想洗手不再作画,八大山人闻知,就写了封信向罗饭牛传授奥妙说:

    “遗矢归而可也。”

    这是何等的蔑视!何等的骨气!

    我真为我们这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有这样铮铮铁骨的艺术巨匠而高兴,而自豪。

    在参观完了书画以后,馆长又陪我们参观了“黍居”。“黍居”,是八大山人在青云谱道院的住所和书斋。门的上方,有八大山人的朋友黎元屏书写的“黍居”二字的石刻扁额。屋子里面,陈列着桌椅几凳和文房四宝。八大山人就在这处所里,度过了二十个春秋的道士生涯。在这儿,他作了许多书画,写了不少诗跋,也接待了很多一心抗清复明匡扶旧业的节义之士。但是他们的事业,终于没有成功。到了晚年,当八大山人在这儿度过他六十华诞之时,思想起复国无望,大业难成,不禁感慨万端,捡出了“甲寅仲夏豫章杂感”八首,书之于屋壁:

    旧游南日地,城廓信荒凉。梦里惊风鹤,天涯度夕阳。山川照故国,烽火忆他乡。何时酬归计,飘然一苇航。

    深沉苍凉,令人凄然泪下。

    在他风烛残年七十二岁之际,还在他所画的山水册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郭安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画图,一峰还写宋山河。

    其眷恋故国的觉悟,溢于言表。

    八大山人活了八十岁,但一直到死,他都没能看到他的理想的实现,故国的匡复。最后,他不得不怀着那深沉的遗恨,闭上了他的眼睛。

    明朝的江山虽然没有恢复,但是历史却把一个富有民族气节刚直不阿桀骜不驯的艺术大师的风范,和在中国美术史上独辟蹊径开一代新的画风的艺术瑰宝,留给了后人。

    参观了书画和“黍居”之后,我的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我想的很多,很多。想到作画,也想到了做人。人品与作品,本来是不可分离的,只有那种高风亮节的人,才能画出这超群拔类的画。写作这铁骨铮铮的诗。

    最后,馆长引领着我们来到了道院的后园,参观了八大山人的坟墓。后园中,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在茂密幽静林木之间,有一座隆起地面的圆形土堆,这,就是八大山人的坟墓。馆长告诉我,八大山人死后,安葬在新建县西北隅的中庄。这儿的墓是他的衣冠□。

    墓是平平常常的墓,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在坟墓两边的两棵大树,却非常令人瞩目。这是两棵苦槠树,据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树特别高大茂盛,树干几个人都合抱不过来。右边那一棵的粗大的树干中,有一个很大的树洞,洞中足可容纳上七、八个人,村洞的四壁,全都成了黑色,显然是被火烧过了的。馆长告诉我说:这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南昌以后,有一部分日本兵,住在这道院里,他们在这树洞里烧火做饭和焚烧纸张物件,以致把这树洞的四壁,全烧焦了。但是这大树却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益发茂盛。好象故意向侵略者示威似的,把它那巨大而美丽的树冠,用力地向四周伸展着、婆裟着,就象一片巨大的浓重的碧绿色的云,笼罩在墓地的上空,遮蔽着风雨和骄阳,洒下了清爽而幽静的树影。……

    啊!坚贞倔强的人的墓地上,那树,也是如此铁骨铮铮,坚强不屈!我想:也许,这两棵大树,就是八大山人弟兄二人所化成的吧。是的,这名字也很象:苦槠,八大山人和牛石慧,不是一生都过着那以清风明月为邻山泉野菜为食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却顽强地抗拒着风暴的袭击并用他们的血泪、生命,结成无比宝贵,可资楷模的人生和艺术的绿冠,覆荫于人间和后世吗?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这两棵树肃然起敬了。

    离开八大山人墓地时,我再次回过头去,望了望这两棵苦槠树,它,高高地高高地耸立在墓地的两旁,宛如两个威武的卫士,在守卫着八大山人的墓门。益发增加了青云谱的肃穆壮烈的气氛。

    啊,这奇树古墓本身,不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无言的好诗吗?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于上海风雨之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