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个寡妇》塑造中国式地母
侨 报
作为近年来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新长篇《第九个寡妇》甫一出版,即被认为是“2006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篇小说以一个传奇故事为叙述支点,塑造了一位以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而超越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的中国女性,被书评界人士誉为长篇农村史诗小说。
离奇故事
3月10日,旅美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农村史诗小说《第九个寡妇》正式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个上世纪40至80年代流传在中原农村的传奇故事。
《第九个寡妇》的主人公王葡萄是一个自幼作童养媳的女孩,“土改”时将被错划为恶霸地主的公公从死刑场上背回,藏匿于红薯窖几十年。坚强隐忍的她凭借着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和公爹度过一次次饥馑、一次次政治厄运。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寡妇,她与不同男人的偷欢情节也穿插其间。
据说,新作取材于1970年代末发生在河南的真实事件,因为担心过于离奇的现实影响作品给人的真实感,严歌苓将创作拖了20年,还曾深入河南实地考察,终于“用生活细节使离奇变得无奇”。
严歌苓表示,经历了物质馈乏的几十年,中国最丰富是故事,种种离奇的故事。
“每当我在大学文学写作课堂信口述出一个故事,我在美国的同学都羡慕我们中国人的阅历,因为他们美国作家笔下最惨的悲剧也不过是之类的。从心理上来说,我们这代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人恰恰读完了万卷书,走完了万里路,一切离奇都不在话下,都能被平静地接受。”
天然佛性
《第九个寡妇》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大陆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知名评论家陈思和称作品女主人公王葡萄为“民间的地母之神。”
在他看来,王葡萄是严歌苓贡献给当代中国文学独创的艺术形象。从《少女小渔》到《扶桑》,再到这《第九个寡妇》,王葡萄完整地体现了一种来自中国大地的、民族的、内在生命能量和艺术美的标准。王葡萄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正是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两大特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