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爱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2/2)
    87年至今,大陆学界发表了近百篇张爱玲研究文章,[③⑥]其涉及面之广是此前的海内外研究不能比拟的,我们可将之概括为张爱玲研究第二阶段的全面展开期。值得注意的是92年下半年至95年初,出版界推出了四部张爱玲传。它们的出现,似可看作是这一阶段研究的初步总结期。

    这四部传,是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③⑦]前三部的写作时间十分接近,作者之间不可能有互相的沟通启发,却在书名上不约而同,抓住张的“奇”与“才”作文章,亦可看出他们对传主的共识。这三部传记各有特点。王传近于电视脚本,顺序勾勒,尤重对某些细节的文学性渲染。较适合“张迷”们了解作家、熟悉身世;于传以描述为主,间有简洁分析。语言小说化,畅顺可读,且资料较王传丰富得多;川传注重从作家之为作家和女性之为女性的角度理解张的文学道路的独特性,注重文本分析,因而更带有评传的色彩。

    然而,严格说来,这三部传记都有应时应急的仓促之感。写作的动机是为满足文坛内外认识了解张爱玲的需要,并力图为其人其文作一个初步的总结。相比之下,晚出两年的《张爱玲传》则显得厚重一些。表现在对传主生平思想吃得较透、分析较细致平实、描绘较完整平稳等方面。不失为一部有份量的作家传记。

    回顾海内外50年的张爱玲研究,可谓坎坷不平、起伏跌宕。有非凡的热闹,也有不正常的沉寂。有海内外的互相隔绝,亦有大陆自身的断层。中国人的学术环境太不纯粹了。张爱玲的生平创作太特别了,天降奇才于张爱玲,必将劳其心智,损其声名,必将折磨读者和学者一番。

    由于张爱玲本身的价值,由于学人们对其价值的发掘,张爱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傅雷奠基于前,夏志清推波助澜于中,唐文标整理阐发于后,加之海内外学人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张爱玲研究已初具规模。然而,突破性研究成果并未出现,对张的贡献与地位还未有中肯而公正的评价。

    从研究队伍来说,大陆的老一辈权威学人囿于既定的文学史格局和观念,对张未有足够注意;年轻一代研究者中不少是从爱好者身份起步的,难以肩负正确全面评析张爱玲的重任。加之两岸学者交流较少,信息沟通不够,未能联起手来,共同提高研究水平。

    从资料搜集方面来说,亦有不少空白和缺憾。为何张传的急就章较多?只因在现有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中,张的材料是最缺乏的。比如张的身世详情,她在上海的独居生活、海外40多年的经历,我们鲜有第一手甚至第二手材料。人们叙述张的生平,所据的“硬件”材料,抄来转去的不过是港台的几本有关书籍。这是十分遗憾又奈何不得的。

    从研究成果而言,论文虽多,但并不丰厚。从整体上没有超出夏志清《中国现代水说史》的水平,不过有所拓展,有所纠正而已。

    从研究本身着眼,我们不仅要扩大研究张爱玲作品的范围,而且要加强比较研究。以前的研究大都限于张氏40年代创作,对她在海外所作相对忽视,这是不利于全面认识张的创作道路和成就的。至于比较研究,包括将张与现代作家和海外作家的比较,亦包括对中外文学如何影响“张爱玲体”形成的具体分析,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鲜有力作。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特点在于,她具有自觉的作家意识,她是为数不多的“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作家之一,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知识分子、自由作家。唯其如此,她才能少受其他作家常受到的外部干扰孜孜不倦地经营她的艺术世界;她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她不带偏见地尝试过鸳蝶派,章回体,“新文艺腔”等多种文体,并逐渐形成她卓然不群雅俗共赏的“张爱玲体”;她具有非凡的转化中外文学传统的能力,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精华和现代西洋小说神髓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和谐自然的吸收消化;她具有对人性的精深的洞察和描写能力,她描写人物形象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现代作家。这四个方面,是张爱玲之为张爱玲的独异之处,是她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的丰厚遗产,也应是今后研究的四个重要方面。

    将张爱玲视为中国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将之视为海外华文文学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已是学界的共识。但到底应给她在文学史上怎样的评价,却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时间会让张爱玲放出更大的光彩!让我们相信时间,让我们努力缩短这一时间。本文谨为努力者提供一块攀登的砖石。

    注:

    ①1944年4月7日作,刊于《万象》杂志同年5月号。

    ②《风雨谈》月刊,1944年11月号。

    ③《杂志》月刊,1944年9月号。

    ④《杂志》月刊,1944年5月号。

    ⑤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⑥参见唐文标编《张爱玲资料大全集》。

    ⑦大地出版社,1973年初版。

    ⑧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⑨远景丛刊第297种。

    ①①《流言·忘不了的画》。

    ①②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①③唐文标《张爱玲杂碎》(初版在台,香港有印);林伯燕《且说半生缘》,(大林出版社《文学印象》书中);高金之《张爱玲的女性本位》,(幼狮期刊丛书第216种);陈炳良《张爱玲小说论集》,(远景出版社1983年);杨翼《奇女子张爱玲》,(香港奔马出版社1984年);林以亮《昨日今日》,(皇冠出版社1981年);郑树森《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李清泉比较张爱玲与姜贵的“小说”,(《幼狮月刊》37卷1期,1971年1月);《(秧歌)中的情与景》,《谈(秧歌)的结构》,(《抛砖集》。三民出版社1970年)。

    ①④上海文艺出版社。

    ①⑤《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3期。

    ①⑥《文学评论丛刊》,1983年。

    ①⑦《同一社会圈子的两代人》,《读书》1986年1期。

    ①⑧《收获》1985年2期,《读书》1985年5期。

    ①⑨ ②③《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1期。

    ②⑩ ②④《张爱玲小说艺术论》,《暨南大学学报》1987年4期。

    ②① ②⑥《雅俗结合的宁馨儿》,《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1期。

    ②② ③③《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张爱玲》,《文学与语言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②⑤阎志宏《美丽而苍凉的花》,《沈阳师院学报》1991年2期。

    ②⑦《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二期。

    ②⑧《论(十八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三期。

    ②⑨《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海峡》1987年2期。

    ③⑩《文学评论》1988年1期。

    ③①《华文文学》1990年2期。

    ③②《上海文论》1991年2期。

    ③④《论海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2期。

    ③⑤《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文学评论》1994年1期。

    ③⑥参见阿川《乱世才女张爱玲》之附录二:《近十年来国内张爱玲研究资料索引》。

    ③⑦四部传记分别由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陕西人民出版1993年3月、海南出版社1995年春出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