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华缩回了楼上的寝室。
寝室与办公室一步之遥,也是让奕华痛苦的事,似乎是无处藏身。从办公室带回来的压抑、委屈、愤怒,让她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很难消化。所以,每每夜深人静,她感到自己的崩溃即将到来之时,会马上跑到女厕所去,把水池的水龙头开到最大,伴着哗哗的声响,一边发疯似的用冷水冲头,一边痛哭。哭完,回到寝室,用电吹风呼呼乱吹,然后披头散发在拥有红漆木地板的房间里踱来踱去,像个幽灵。
窗户下便是悬崖。悬崖下是碚城的公园。午夜偶尔会传来老虎的吼叫,声音也是凄然的,困兽嘛。奕华经常都把深夜呆着的庙楼想象成自己第一眼见到的卡卡姑娘的藏楼,在月色下,遗世而独立。这样,她渐渐爱上了庙楼的夜晚。悄无声息的寂静会让她有死去之感。但也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犹如江水击打着金鼓峡的两岸,发出千军万马似的吼叫。她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心跳,至少心跳是自由的,一如自由的夜,她可以自由地徘徊、自由地思想。她世界观的形成几乎便是在这样的徘徊中完成的。她的小说《征服》,也是诞生于徘徊之中。
那是个短篇,写了一对男女试图征服对方,结果两败俱伤。小说发表于全国某著名的青年文学刊物,悲剧的结局加性描写,出来后就遭到不少媒体的批评。好在她用了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奇马,笔法也男性化,谁也猜不到她会是个女人。她对这种从思想意识到文字,客串男人的做法颇有兴趣,也手到擒来。更是发现,自己的内核其实相当男性化的,女性的外表是对世人的欺骗。
责编倒知道她是个女人。但保护了她,没向任何人暴露她的地址和身份。责编说,我佩服你的前瞻性,你的小说是属于未来的,不要屈服。你的思想清新而自由。没有什么比向往自由更能代表我们时代的心声了。
责编的话让奕华热血沸腾,也让马狂沸腾着。是的,没有什么比向往自由更能让1984年的青年们激昂、动荡、热泪盈眶了。青年们组建了一些文艺群团,如野草画派、星星画派、锦江文学社、春潮文学社,谈思考的独立与解放,从孟德鸠斯谈到伏尔泰,从卢梭伟大的忏悔谈到尼采疯狂的偏执。奕华记得有次去参加某文学社团的活动,远远地听到人群中有个高亢的声音在演说: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那就让我们站起来吧,去做自己独立思考的主人。奕华怎么觉得这个声音万分熟悉呢?是他,绝对是他。她泪都快流出来了,不顾一切地挤过人潮,看到那个人的侧影。那个人可能也意识到一个人在身边挤来挤去,便回头看她。目光交织,那张俊朗的脸上,眼神飞扬,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竟不是他。呵,林肯!奕华的泪抑不住地流下来了,泪光中见到那人惊讶地盯着她,肯定在奇怪自己的演讲怎么会让人泪流满面呢……
关于自由的概念,也涉及到人们情爱与性的行为。愈来愈多的文艺作品在讨论、探索,甚至控诉许多年以来,封建东西以及政治的意识形态对人们这方面的控制与压抑,造成的不人性的悲剧。解放,也意味着对身体束缚的取消吧。想一想解放这一词,解与放都仿佛与宽衣解带沾点边。人们对身体自由的讨论更是兴致勃勃又不着边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常常有些人,喜欢作惊人之语来一石击起千重浪。记得那个写《冬天里的童话》的作者遇罗锦就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女人都有权利自由处理自己的器官,包括。言下之意是,女人的既可赋予一个男人,也可以很多。既可一对一,也可同时应对众多。此话一出,全国哗然,这是什么女流氓的理论?奕华却很兴奋:不因理论的本身,而因理论的存在。妇女解放为何只能绘画绣花那样雅致?解放也是革命,要有点头破血流,何况这只是一点奇谈怪论而已。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