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相传在东汉年间,有个叫张陵的人,字辅汉,又称祖天师,是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
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古籍上传说此人,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
其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名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直到1岁在江西的龙虎山成仙飞升而去,他苦心孤诣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道,自称是受到了太上老君的委派,建立了道教,甚至民间还流传过北孔(孔子)南张的说法,所以到了后来世人都称其为张天师。
由于张天师的缘故,后来人们也便叫它为天师派,这张天师的传人一直展到第六十三代时,出了一个叫张恩溥(1914~1969)的人,字鹤琴,号瑞龄。
此人精修至道,曾于上海、苏州一带开展传道事务,抗日战争爆后归隐于山中。由于战火连年,又不忍苍生受苦,战乱之时,由于膝下无子,为了扬道法的精神,1932年在云南的五华山的山脚下收养了一个孤儿。张恩薄对这孩子也算是非常厚爱,他一生维持道教,这孩子勤奋好学,倒也从张恩溥处学到了一些真本事。
1949年,张恩溥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还建立了台湾的道教协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