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吴三桂真的降清的人指出,至少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吴三桂投降了清朝:第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如清摄政王多尔衮就把吴三桂作为部下来驱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系肩为号”,“命三桂军先锋”,又“命吴三桂以步骑二万前驱追贼”。清廷为了奖励吴三桂在战争中的功劳,还“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后来清帝剥除吴三桂爵位时,也把他称为降将:“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未投降,授之军旅。”由此可见,在清朝那里,吴三桂就是一个明朝降将;第二,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充分表明他已真心降清。首先吴三桂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但是当南明政权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时,吴三桂却断然拒绝了继续为明朝服务的愿望。除了福王之外,还有几任南明王,吴三桂都不曾表示要协同反清复明;反之,为了表示对清廷的忠诚,他还亲自出兵缅甸追杀南明永历王。因此学者们认为,不管当初引清兵入关时的吴三桂是怎么想的,但自从清兵入关后,他的确投降了清朝,此时,他已经不敢违抗清朝的命令,更不敢有任何反清复明的想法了。为了向清王朝表示他的忠心,他“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南明王于缅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圣武记》),俨然成为清朝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
而近代以来众多的学者也找出了几点理由来否认吴三桂降了清。北京失守后,形成了三股较强的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即吴三桂、农民起义军、清王朝。而三者中属吴三桂实力最弱,因此他能走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抗清,要么镇压农民军,但在其父亲被农民军扣押、爱妾受辱的情况下,吴三桂选择了联合清朝抗击起义军的道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投降清朝。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吴三桂一贯抗清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轻易降清。在任辽东宁远总兵期间,吴三桂曾多次参加抗清斗争,甚至在明清松锦战役后,明军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他的态度仍很坚决。吴三桂对明朝降清的劝降函都“答书不从”。二是多尔衮在山海关一役后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这间接地证明了吴三桂并未真的降清。史载,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胜利的当天,玩弄权术,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又将一万步兵交给吴三桂。这说明吴三桂受到了多尔衮的拉拢和控制。三是山海关战后发表的檄文证明其未降。清军与吴三桂乘胜追击,吴三桂提出了“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的口号,如吴三桂已降,便不会发布这样的檄文,清朝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四是在山海关一役后,在攻陷北京前后吴三桂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动证明其未降。李自成败退永平,吴三桂提出“约自成回军,速离京城,吾将奉太子即位”,又“传帖至今,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可是“多尔衮命其西行追贼”的策略打乱了吴三桂的算盘。吴三桂因其实力太弱,只得听从了多尔衮。五是吴三桂暗中积蓄实力以反清复明,也可证明他未降。他一边广招贤才,暗布党羽,“阴养天下骁健,收忍荆楚奇才”,一边厉兵秣马,为将来的战争“殖货财”。他之所以没有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是因为清朝政治统治的日渐强大使“反清复明”的旗帜没有了号召力。六是清朝前期虽然将吴三桂封为了藩王,但一直将分封的各大藩王视为隐患,时时提防。年轻的康熙皇帝就坚持认为:“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最终的“三藩之乱”也可以间接说明吴三桂有可能没有降清,而是在暗中保存实力以图复国。但吴三桂也因此被称为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管怎样,吴三桂少有大才而且勇猛过人,不可能是为了一个女子就负气将整个江山拱手相让。不管吴三桂是否真的降清,历史不会重演,明朝的确亡了,清军也的确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了关,并在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的几百年基业,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