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谜团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史实(5)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史实(5)

    之后的战况逼迫吴三桂走上了降清的道路。1644年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开始了。双方大战一天,吴三桂损失惨重,但是,还是见不到八旗精兵的影子。吴三桂亲自突围,面见多尔衮。见到多尔衮之后,据《谀闻续笔》记载,吴三桂提出了让清军入关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也就是说,一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二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三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多尔衮提出大顺政权的军队与吴三桂的军队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令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吴三桂即行剃发,在汉人的眼里剃发便意味着降清,也就是说此时的吴三桂是真正降了清了。1644年5月28日,山海关大战以大顺政权和吴三桂两败俱伤、清朝坐收渔人之利而告终。吴三桂归顺清王朝后,便开始帮助清廷消灭南明王朝和镇压农民军东征西讨。

    是降还是“走为上策”的思考

    《孙子兵法》有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就是说在面对敌强我弱、毫无取胜可能的情况时,战只能是送羊入虎口,投降也只是名存而实亡,因此只有采用迂回的方式保存实力。在松山之战中,吴三桂就一改以前作战勇猛的作风,选择了“逃跑”,从而凭借着自己保存的实力得以据守宁远,那么这次所谓的“降清”会不会也只是吴三桂面对强敌的“权宜之计”呢?近代就有人怀疑吴三桂降清的实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