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谜团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地球骤变的威力——恐龙缘何而亡(2)
    地球骤变的威力——恐龙缘何而亡(2)

    但有人也指出,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的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能均匀地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自地球内部呢?

    因此,也有人提出了恐龙的灭绝与地球内部的骤变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的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并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着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而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并不能说明当时有陨石撞击了地球,这很可能与当时地壳内部发生的一次普遍性剧烈有关。

    从现有的化石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而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