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培养良好的习惯,为男孩搭起健康生活的宝塔(7)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和实验,马万强的“懒汉洗脚盆”终于大功告成了。之后,“方便垃圾袋”又在马万强灵巧的手中问世了。马万强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正是有了父母的大力支持,才有了马万强的发明。
孩子搞破坏说明他们的精力充沛,尤其是男孩子,这个时候,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机会。因此,父母应合理地利用孩子爱搞“破坏”的天性,及时地给予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证明,动手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而提高孩子的智力。很多好动的孩子虽然不安分但是很聪明,经常动手做一些小东西,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特别丰富,所以试着让孩子动动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父母的明智之举。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中的关键因素,是成功素质的核心。一个人创新素质的高低不仅体现出他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还与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喜欢动手去做且具有高创造能力的孩子自信、乐观、执著、顽强、坚忍不拔,这种坚强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双手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家长可通过让孩子做家务以及一些游戏活动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这些动手的活动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旦孩子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父母往往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就习惯采用“高压政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殊不知,高压政策往往会让孩子失去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一种“奴性”人格。因为屈从于父母,孩子处在劣势,往往就无法理性地思考,随之会产生垃圾情绪。没有理性的排解,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程平今年13岁,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家是父母心中“听话”的好儿子。他矮矮的个儿,白白的皮肤,一双大大的眼睛里却总是透露出一种似乎受了惊吓的神情。平时,程平性格内向,不跟同学说话,也不跟同学玩耍,但是他看同学玩耍时的神情,却分明透露出一种渴望。看得出,他想与同学一起活动玩耍。虽然他不算聪明,但是学习却很刻苦努力,成绩也不错。
程平是独生子,是他们家全部的希望所在,因此,父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管教也非常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每天除了完成学校里的作业以外,还要做父母布置的许多课外练习。对程平每次的测验考试成绩,父母从不满意,哪怕程平考了班级第一名也不会表扬。平时,为了不影响学习,从来不许程平和同学交往,而且不论什么事,都由父母说了算,更不允许程平和父母顶嘴。
长此以往的家庭教育,导致程平的交往技巧缺乏而且没有主见。他渴望与同学交往,但又缺乏交往的胆量和技能。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有时还会由于过于热情而引起同学的误解,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久而久之,造成了程平交往退缩,只能一个人独往独来,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
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个家长的良好愿望,但是,家长却有些太过于功利了,他们往往忽视了男孩子的心理状态。其实,任何一个男孩都有很强的表现,他们喜欢争强好胜、喜欢追求卓越,更喜欢来自父母的激励。而父母总是想让男孩子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因此,就会给男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总是希望男孩子“听话”,错误地认为只有“听话”的男孩子才能成才。当男孩子做的不让父母“满意”后,于是,太多消极的话语、太多的打击、太多的功利思想,会让他们吃不消,这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往往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最终促使他们放弃了追求更高成就的……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最终会事与愿违。
以爱的名义过度保护孩子,这只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在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他们对于外界的批评非常敏感,并且极度依赖父母。后,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们往往会缺乏依赖而不知所措。
作家刘墉曾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养成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凡事都包办代替的家长反而会害了孩子,让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反而会成就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