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四食(1)
(2004年12月8日)
出家人称为比丘,比丘是印度话,译成汉语是“乞士”。乞士的意思就是乞讨之士,用白话讲,乞士就是要饭的。乞士有两层含义:“内乞佛法以养慧命,外乞世食以养色身。”一方面是要乞求以佛法为内容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是要乞求以世间食物为内容的物质食粮。
人类的所有产品也就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这两大类。精神产品就是以文化思想为内容的学术文化、宗教哲学;物质产品就是以生活生产资料为内容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品。每个人所需的粮食也是这两种,所谓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只不过每个人两种粮食的具体内容不同。没有物质的粮食,人生活不下去;没有精神的粮食,民族、国家、社会、人类,要延续下去也不可能。一切动物基本上只有物质的粮食,没有精神食粮,所以它永远都进化不了,永远是被动的。只有人为万物之灵,有两种粮食。他既利用这两种粮食,又制造这两种粮食。
佛教把可以用来滋养色身的食物,分为四大类:段食、思食、触食、识食。段食就是指的我们所食用的粮食产品,之所以叫段食,一个是因为它能经过加工,分成一段一段的;再一个是因为要分阶段地来吃。一天三餐,婴儿、儿童、青少年、老人,不同的年龄段,对于食物的需求也不同。第二种叫触食。人与人接触,人与某些物质的接触,通过接触而获得某些的满足,使身体等某些方面的需要解除饥饿状态,就叫做触食。比如说人们之间握手、拥抱,乃至男女之间的事情,都是触食。第三种叫思食。肚子饿了,口渴了,想一想。比如说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好像精神会餐一样,也能够暂时缓解饥饿状态,包括思念亲友,思考问题,都是思食。第四种叫识食。识就是意识的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是心意识作主宰,心意识得不到满足,人的生命也就延续不下去。食有这四大类,都跟地水火风分不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