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酒的拘谨与严整还表现在饮酒礼节上。在父权制度牢固确立的民族中,居家围坐火塘饮酒,斟酒人一般是家庭的长子,第一杯酒要敬给男性长者,次则女性长者,平辈者依年龄长幼顺序斟满。若有宾客临门,第一次斟酒要由男性长者亲自执壶,为宾客斟满后,再移交酒壶给长子,由其依次斟满。饮酒时,要先敬客人或长辈后才能饮用。
火塘酒的拘谨和严整还表现在饮酒时的语言行为上。火塘边饮酒,祖宗在堂,老幼环坐,因此,不得秽语亵行,不得随意喧哗。火塘酒的话题多由宾客或长者提出,晚辈后生尤其是青年妇女不能随意插话打岔。讨论的内容,从农事安排到生活总结,无所不含。
饮火塘酒,在有的民族中,是一种团结人群、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傈僳族、怒族、独的火塘酒,除严禁在火塘边污言秽语外,较少受繁文缛节的限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宽松舒畅、热烈欢快的生活氛围。
少数民族的节日宴饮丰富多彩,特点突出。清代在满族宫廷中,皇帝于除夕夜举行家宴。未时,汤膳之后是“转宴大席”,即将宴席上的各种膳品和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自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而后后妃依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奏祝颂之乐,家宴结束,完全是钟鸣鼎食的侈靡派场。
凉山彝族在年节的第二天,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集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酒喝,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烂醉如泥者不得不落伍退出。过年搜酒,队伍走到哪儿就喝到哪儿唱到哪儿,为村寨的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的气氛。拜年一般在初三,路远的可初二出发。在去拜年的路上碰到相识的人,要打开酒瓶请他喝“开口酒”。他喝了酒后要给点回礼,并要赞美一番拜年者所背的猪肉等礼物才能告别。晚辈去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叫喊村寨的人来喝拜年酒;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若没这方面的本事就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闹得又狼狈又高兴;姑娘来拜年,主人寨子的小伙子们又争着去献殷勤,凑热闹。
羌族过年必有聚饮“咂酒”和跳沙朗(锅庄舞)的活动。初五各家出一名男性代表出行,每人都带着酒、肉、馍馍和香,到占卡所指的方向找块平坝祭天、烤肉、聚饮。不出行的人举行射靶比赛,靶子是用面粉蒸的熊或猪子形馍馍。赛毕即聚饮歌舞。春节期间一家人还得到自己家调房顶上去给象征祖神的白石献酒、肉、饭。
咂酒:咂酒也叫“竿儿酒”。古称“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
“咂酒”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芦苇秆等管状物把酒从容器中吸入杯、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白、苗、纳西、傣等民族之中。以咂酒法饮用的酒都是水酒。咂酒有冷咂、热咂之分。咂即搬出酒坛,将吸管坛底吸饮;热咂酒是把水酒放在锅里加热或者直接把酒坛架在火上,边加热边饮用。咂酒是一插到底,一边饮用,一边加入冷开水,使坛内或锅内的酒液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直到酒味全都丧失。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