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 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 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如今,中国式饮酒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如袁枚《随园食单》里“戒纵酒”篇所言:“所谓唯酒是务,焉知其味,前治味之道扫地矣。”只顾一味喝酒,妄对精心烹制的美味,袁才子主张边品尝美味边喝酒,或先尝过菜品再放开量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饮酒斟过了三遍,各味菜肴已然尝过,品酒更品菜,多么惬意!寻常百姓喝酒,酒类品种、地域习俗不同,对酒菜的选择各有千秋。
京城的“老北京”喝二锅头,须是56度的,猪耳朵、花生米、葱芯拌豆腐丝各一盘,齐了,那是最佳、最爱的下酒物。当然,北京不少知名店铺的各类卤、熏酱货也很受人青睐。
沪上人家多喝老酒,亦即绍兴酒,熏鱼、糖醋小排、糟鸡,还有素火腿、素鸭等最是得意的下酒菜。
苏杭、无锡多饮绍兴黄酒,糖醋排骨、肴肉、醉鸡、酱鸭、油焖虾、腌笋干、黄泥螺,加之陆稿荐、采芝斋、稻香村等百年字号多种品类的卤酱制品,酒菜可谓极大丰富。
江浙一带,南京人白干、绍酒皆可用,盐水鸭、盐水鸭肫、熏鱼、炸臭豆腐干等必不可少。
天津百姓最爱白干,度数越高越带劲。中华老字号天宝楼的酱肉、酱肘子、粉肠、小肚儿、大腊肠,月盛斋的酱牛肉、牛蹄筋,冠生园的鸡腿、鸡脖和卤豆腐干……无不受酒友们的光顾。而一包酱杂样、大果仁、芽乌豆、炸素丸子,搭配很是得当,也是尽下白酒的好搭档。我觉得这并非穷喝,像“老北京”的猪耳朵几样菜一样,是从多种选择的实践中优选出的最适宜下酒的美味。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