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才学资本——做一个才识横溢的知性女子(4)
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打扮得可爱,就去读书吧,这是世界上一流的美容。即使长得很丑的人,只要常读书、读好书,就可补天然之不足,丑也能变美。长得丑不要紧,如果有了美的心灵,必然会产生美的气质,有了美的气质,就能“一俊遮百丑”。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一个人,他所能体会到的自由程度和对幸福的理解深度,与他对于人性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是成正比的。以此为出发点,他就会塑造出更有精神境界的成功观。
不读书,人往往会走回到从前的愚昧和野蛮状态,精神田园永远是一片光秃秃的荒漠。相反,人一旦有了书读,就会走近文明,走近成功,也就会获取一份智慧、一份欢乐、一份沉甸甸的人生感悟。
■ 读好社会这部“无字之书”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你都不应该让头脑迷失。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判断和理解就可以解决的。拥有了知识,你才会拥有真正的机遇。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你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该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鲁迅就很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大文豪鲁迅的主张。
由于鲁迅在少年时代喜欢和农村少年交朋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重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