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郭斯炀 写作之道,取决于心中的分量(3)
    郭斯炀 写作之道,取决于心中的分量(3)

    自觉阅读,汲取现有的文化精华,相对来说并不困难,毕竟前人著作有形而无数;来自生活的积累,才是真正难于落实、难于坚持、难于养成为习惯的行为。然而,当一个人爱上读书并饥渴地搜寻书籍来阅读的时候,很难不意识到作者们认真体味生活,记录点滴细节的共同特点。即便是风格最粗犷的文章,也需要对生命、对世界细腻敏锐的观察,即便是用词最抽象的作家,也必有从平凡素材中提取思想的过程。因为阅读,我学会把眼光越过书本而投向整个世界,因为看得更多更远,我更喜爱阅读。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一定要勤于练笔,故此,日记周记总是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可日日家校两点一线,单调乏味的生活,怎么可能每天都有新鲜故事来写?不知道多少学生会发出如是疑问。然而,如果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乐于体会的心灵,一支勤于劳作的笔,则每一个平凡日子都有无数闪光亮点。

    最容易注意到的是“异常”。任何和我们原来料想的、习惯的、以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有所差异的东两,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索。记得看过的第一部武侠电视剧是《射雕英雄传》,看完六十集后意犹未尽地找书来看,一路读完,一气呵成,心满意足,直呼过瘾。可是到了上演《神雕侠侣》的时候就不同了。我先看完了原著,怀着热切期望守在电视前,等到的却不是我想象中杨过小龙女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依然是忠实于原著的剧本,九十年代的拍摄也只能比八十年代的更精良,可是,那杨过不是我见过的杨过,那龙儿不是我见过的龙儿,每个场景都如此陌生。当然,倒不是说连续剧的表现都不如我所想象,只是不同而己。

    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两套风格相似、出自一人之手的小说,被同样手法改编为电视剧,仅仅因为与我结识的先后顺序不同,何以就给我的印象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差异?思索的结果是,电视的意象空间远远小于小说,先电视后小说,已经受电视所束缚的想象力无法在小说的阅读中尽情挥洒;由小说入电视,情节的具象化带来巨大差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不争的事实。

    看完了电视,我将这种不同写成随笔,在班上一人一日的讲演中作为发言稿。那时别的同学几乎都是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里找材料,背诵后上场,而我却是拿着自己的稿子侃侃而谈,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其实,我说出的道理何其简单,但是,沉迷于或不屑于武侠小说、连续剧的同龄人,又有几个留心到了呢?

    生活的差异,往往存在于不经意之间,也许转瞬即逝,没入日常琐碎中,不复可见。而一旦捕获了它,则总是意外的惊喜。有一次,我到福州参加数学夏令营。回招待所房间才发现不但同房的女生不知去向,连本层服务员也无处寻觅。不能进门,我索性背着书包走出宾馆往这陌生城市的陌生街道走去。那是我第二次到福州,完全不知道宾馆周围有什么特别的去处,纯粹漫无目的地乱走,这一走就走到了夜色深处一座铁门紧锁、幽深神秘的古建筑门前。凑近了,就着街道尽处霓虹微弱余光,我才看到这竟然是林则徐故居。如此静谧,如此低调的一个存在,而抬头望去,正是福州东街口闹市区最灯红酒绿的地界。繁华和肃静,现代和古代,相隔一条街的距离,究竟是近还是远,我站在两个世界之间,被截然相反的力量推挤成了一个茫然的迷路者。直到夜色越来越浓,回到宾馆房间,我还在深深玩味这共存的矛盾景色。

    这份差异,其实日日夜夜地存在着,却又仅在如此匆忙的一瞥中鲜明呈现。稍微粗心些、慵懒些,或许就错过了站在寂寞中央远望喧嚣的感觉,失去了体验时空交错的机会,也不会有《太原之行》系列文章中让我最钟爱的那一篇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