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写作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李圣思 写吧,留下生命中最青春的风采(2)(2/2)
    ——harvey b.mackay

    这句话源自作者和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富有的人之一——柯特?卡尔森的一次经历。由于突降大雪,机场关闭,作者和卡尔森不得不乘坐卡尔森的私人小型飞机飞往纽约。在飞机即将起飞时,卡尔森——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居然指着只留下他们飞机痕迹的雪地叫了起来:“no tracks in the snow!”(雪地里没有痕迹!)高兴得像个孩子。作者对卡尔森的这种对创新的渴望表示深深的赞赏,于是在一篇关于如何取得成功的文章里,写下了开头的话。

    这对于写作文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语言表达、文字运用能力都旗鼓相当的两篇文章,谁的立意新颖,谁就会更胜一筹。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因为在考试命题、半命题作文的背景下,同学们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试想,阅卷老师在每天上百份的重复劳动中已经极度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时,如果你的作文能够别出心裁,那么一定会使老师眼前一亮,自然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

    但有的同学会问:什么才是创新?怎样才能创新?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创新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做所有人都没做过的事,而是可以在大家都做同一件事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甚至只需小小的不同,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假如你不能像前面开头说的卡尔森一样,在大家都没有踩过雪地的时候最先留下足迹,那么你也可以在遍布足迹的雪地上留下自己与众不同的足迹。比如,穿一双高跟鞋去踩雪,或者把脚印踩得更深一些,甚至还可以在你的每一个脚印旁边都插上一朵小花——这些行为,一样能使你看上去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说同是“让座”这个写了几代人的题目,让你来写,你如何写出新意来?大多数同学可能还会是“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电车、地铁)上,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老爷爷),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上车来、周围却没有一个人肯让座。我虽然还有很远的路程,但想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是让了座……”这样的作文,无论语言多优美,结构多严谨,一定是得不了高分的,因为太落入俗套了。相反,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比如,你看到老奶奶上车后,本来就想马上让座的;可是一车的人都不动,你怕你站起来让座会让人觉得你伪善、做作,也不好意思起来(这时,你可以对你的心理活动做一番描写)。最后,你还是鼓足勇气让了座。然后,你把议论的重点放到“做好事需要勇气”这一点上来,这就算是一个小创新了。如果要更进一步怎么办呢?你可以用一点插叙手段。比如说老奶奶上车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让座,这使你想起来几年前你在车上遇到的情况(插叙)。那时同样的状况下,大家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没人起来让座,而通过前后对比,你得出了社会在进步,人民素质在提高的结论……这还不算好。真正好的应该是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比如说我曾看过的一篇以《让座》为题的优秀作文。文章写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北风正劲,一位老奶奶上了车,站在一位解放军身边,可是这位背靠窗户坐着的军人却没有让座。同在车上的作者很气愤,站起来把老奶奶搀到自己位子上。那位军人却仍然无动于衷。直到终点站到了,军人下了车,作者才发现军人背靠着的窗户,玻璃破了个大洞。原来这一路上,军人都在用自己的后背为一车人遮挡北风,此时,作者的眼睛湿润了……同样是让座,这篇是不是好得多?甚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在车上,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她身边的那位中年男子就是不让。过了几个站,上来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只见那位中年男子满脸堆笑地迎上去:“部长,来这儿坐……”这种变了味的“让座”,是不是有更深一层的不同含义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