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口才制胜——口吐莲花,妙语成“金”(12)
    口才制胜——口吐莲花,妙语成“金”(12)

    另外,根据对方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去发现其态度的变化。如气氛融洽时,熟识的对手之间往往是直呼其名,突然变为以姓氏或职衔相称,就是气氛趋于紧张的信号,有时,甚至意味着僵局的开始。

    假装糊涂    退进自如

    谈判结束的时间称之为“死线”,死线对谈判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让步往往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谈判者不妨采用一些口才战术,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

    1.别把话说得太死

    谈判的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竞争。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判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判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谈判中特别是开始时,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这就是说,你在与人交谈中,有些话要尽量避免说死,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说“满口话”,以便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自如的余地。否则,容易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运用模糊语言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谈判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做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比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作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在产品销售、原料购置过程中,相互竞争的情况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就必然面临选择哪一个确定对象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谈判就又有了“探测器”的功用,此时说话留有余地就更显得重要,它可使企业进退自如,获取更大的利益。

    s市某服装公司新设计的冬装款式新颖别致,一上市就十分抢手,因此准备购进一大批原料大批生产。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本市和外地的几家毛纺厂的推销员来厂洽谈生意。该公司也有意先派出采购科的一般人员与之接触。在洽谈过程中,一方面先了解各厂的情况,暂时不定案,而以“贵方的意思我定转告公司上级,只要品质可靠、价格合理,我想是会被考虑的”之类的话来作答。通过洽谈,在摸清情况、反复权衡的基础上确定了其中的一家,原料质高价廉,仅此一项就让公司获利不小。

    在商业谈判中,为使自己进退自如,还常采用卖方叫价提得高些,买方出价有意低些的方法。一次联邦德国某公司来中国推销焊接设备,一套设备对方先报价40万美元。声明这是考虑到初次交易为赢得信誉而出的优惠价。但经我方再三讨价还价,最后以2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生意谈成的时候,对方经理又做了一个夸张的仰头喝药的动作,开玩笑地说:“27万美元卖给贵方,我可是大蚀老本了,回去怕要服毒自杀了。”事实上,该公司的这种设备曾多次以二十几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过,首次报价40万以及他的声明和玩笑,都不过是虚张声势,给自己留下足够余地的一种手段。

    2.强忍等待

    一位美国石油商曾这样叙述沙特阿拉伯石油大亨亚马尼的谈判艺术:“他最厉害的一招是心平气和地重复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你搞得精疲力竭,不得不把自己的祖奶奶都拱手相让。”

    当你通过调查,把握住对方急于达成协议的心理时,就可采用这种疲劳战,迫使对方让步。

    美国人曾在与一个小国的撤军谈判中尝到了“疲劳轰炸”的苦果。在谈判中,小国表面上装出无期限的样子,事实上他们也是有期限的,因为他们知道美国正处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刻,不愿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所以故意作出漠不关心的姿态。在谈判桌上,他们强忍等待,先用软话稳住美方,又用一些无关痛痒的絮语闲言消磨谈判时光,眼看美方再也没有精力耗下去了,最后,抓住这大好时机狠狠“要价”,美方终于被迫作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3.假装糊涂

    糊涂产生智慧,“软弱也是一种力量”。紧扣死线的第二招就是假装糊涂,即在谈判之初,多听少说,“明白”也说“不明白”,“懂”的也装“不懂”,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对方层层加码,以满足己方需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