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为悲剧:剧烈污染(8)
芥子气炸弹在港炸
1943年12月2日晚,意大利南部巴里港灯火通明,港口内停满了为盟队运送作战物资的大小船只,其中有一艘来自美国的名叫“约翰·哈维”号的巨轮,就是这艘船带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灾难。
19时30分,100多架满载炸弹的德国“容-88”式轰炸机对这个港口城市发起了空中袭击。起初只是对港口市区内投下炸弹,后来觉得破坏力不够强大,又对那些密密麻麻地拥挤着停泊在港内的船只进行了一阵狂轰滥炸。这次袭击持续了20分钟,共炸沉16艘船,炸伤4艘。空袭把船舶密集的港口炸得七零八落。20点刚过,一艘油船起火爆炸,爆炸的冲击波使窗子飞出数英里远。紧接着,被三、四枚重磅炸弹直接命中的“约翰·哈维”号也发生了爆炸,并燃起熊熊大火,船体开始摇晃下沉,不幸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因为在“约翰·哈维”号船上,除了受美方派遣的贝克斯特罗姆上尉及其率领的5名化学兵助手外,包括船长都不知道船上究竟装了些什么货物。而这6个知情人已经和该船的诺尔斯船长在空袭中当场遇难了。
为了保密,为了让尽可能少的人知道,只有高级指挥官及其少数几个参谋才知道自己所管地区的毒剂储存情况。正是这种严格的保密措施,导致了巴里港的这场化学悲剧。贝克斯特罗姆负责监督把芥子气装到“约翰·哈维”号船上去。装船是在极其秘密的掩护下进行的。这次“约翰·哈维”号一共装载了两千枚m47a1型100磅化学炸弹。每枚炸弹正好122米,直径为20厘米,内装60至70磅的芥子气,足以使30平方米的一块地段染毒。美国的芥子气都是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的,因为它是用廉价、快速的莱文斯坦法生产出来的。每枚炸弹中含有30%的杂质气体,这种气体能聚积并引起爆炸。
在“约翰·哈维”号沉没的地方,有些毒气开始燃烧,有些则直接沉入海底,其余则从破裂的船底货舱渗漏,在布满残骸的港口扩散开来,和漂浮在水面上的数百吨的油料混合在一起,形成致人于死地的混合物。整个港口上空充满了刺鼻的大蒜味,以致有一条船上的人足足戴了半个小时的防毒面具。浓黑的烟雾夹着毒气在海港上空翻滚,渐渐遮盖了巴里城。然而,受害最重的并不是那些吸进了烟雾的人,而是那些漂浮在港口海水里的人,那些在救生艇中脚浸在油水里的人,或是那些用手扒着救生艇的人,他们的整个身体几乎浸泡在芥子气的死亡之液中。无论是港口和医院的抢险队还是被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暴露于芥子气中了。医院全力以赴医治800名伤员(1000多名伤员已经丧生),但好像一切都于事无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