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菜(7)
名震京都的
白煮肉
白煮,又称水煮、清煮,是把主料或半制成品直接放入清水中煮熟。我们平常下面条、饺子、馄饨和元宵等都使用这种方法,另外很多菜肴也用此法烹制,如白煮肉片、白云猪手、清煮咸大马哈鱼等。
白煮肉是北京传统风味名菜,又称白切肉、白片肉、白肉,是用去骨猪五花肉白煮而成。其特点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蘸上调料,就着荷叶饼或芝麻烧饼吃,风味独特。白煮肉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明代。明代时的皇宫内眷,逢每年农历四月间,就会烹制白煮肉吃。将煮熟的肉切成片,佐以蒜泥、酱油、韭菜花等调料,食之味道格外醇香。古籍《明宫史》记载:“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吃笋鸡,吃白煮猪肉,以为‘冬不白煮,夏不熬’也。”
一说起源于清代,原是满洲贵族的宴会菜肴,满族入关后由宫廷流传到民间。据《梵天庐丛录》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清稗类钞》也记载:“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肉皆白煮,无酱油,甚嫩美。”
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今北京西四缸瓦市路东出现了一家和顺居。和顺居初开张时,专门制作了一口直径约133厘米的大砂锅煮猪肉,每天只进一头猪,由于味道醇香,生意异常兴隆,常常午前就卖光了,午后便摘掉幌子歇业。久之人们就将顺和居称为砂锅居了,并且流传出一条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可见其烹制的白煮肉深得人们的喜爱。
《北京传统文化概览》里记载:“砂锅居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生意十分兴隆,每日清水煮一口猪肉。”砂锅居的白肉、白肠、白肚等菜具有白、嫩、香、热的特点,风味独特,声名广播,曾有“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槐白肉香”的美樱北京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在旧店址南建了新店铺,并添置了各种型号的小砂锅,使菜肴更有传统风味,满足了广大顾客的需求。当时周恩来、陈毅等都曾来此品尝,对砂锅居的白煮肉颇为赞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