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关于忧郁症(2)
我只能说有些媒体具有无限的想象力,为了吸引眼球,不管他们的信口开河给当事人带来多大的误解和麻烦,直接把宣传方向朝不健康的方向引导了。
我的全书总共有243个小节,可是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只对这两小节产生兴趣和误读,这不仅给两位老师带来麻烦,也给我多年来辛辛苦苦的写作抹了黑。媒体在选择有利于它们的角度去吸引他人眼球的同时,我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产生了误解。我一个小女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再去解释和保护自己,去向因为我无心的错误而被卷入其中的两位内心真正敬仰的前辈解释……不,我不可能去向他们解释,也说不清楚,我唯一能做的,是再次逃避现实,一死了之。(性格造成命运,我性格里逃避现实的本性使我两次忧郁成疾)网络上的言论是不见血的刀,刀刀刺向敏感的已经风雨飘摇的我脆弱的内心。很多人可以说不在乎,可是我是一个在乎别人评论的作家,我不是身经百战的娱乐圈的。当时本身的忧郁症已经将自己推向绝望,对于海岩、王朔导致了众多口诛笔伐就更是人言可畏的雪上加霜。
7.这次“自杀事件”使得媒体和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了一些误解?
我不求大众对于我的理解。对于我的为人和为文现在全中国还没有人有能力来给我总结。我个人和写作存在的价值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但是令我奇怪的是,我选择怎样的方式处理我情绪低潮是我个人的事情,整个北京文化圈为何对我这么一个外来文化人有这么大的兴趣?有关我情况的不同版本的故事,在我从北京消失后就沸沸扬扬地不断传播,到最后“2月7日早晨在北京自杀身亡”的言说听得我胆战心惊,使我不得不在离开三个月后,在2月9日第一次接受北京娱乐信报的采访,告诉大家我还活着,谢谢关心,不要再妄加猜测。这以后,又再一次地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关于我是往上跳还是往下跳(多么可笑的说法,现代人,你的智慧就用在这里了吗?!),为书炒作的种种可笑可怜的猜测又再次见诸报端,网页上又开始大做文章。国内各大城市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或者自己添加各种角度的文字渲染。这是我的罪吗?我极端的个性让我从小在任何环境都处于风口浪尖,都非常容易招人喜欢和招人嫉恨。我的无奈是天性和个性造成的。这一切不是我要的,我在四个月前放弃生命时已经想什么都不要了,可却自己给自己无端地增加了更多的痛苦。四个月后,我还活着,可是必须再次面对冷酷的社会,直面各种言论和目光。
当然,在身心的一切伤痛都慢慢转好的状况下,我决定还是选择坚强。
8.探讨抑郁症的社会群体
现在抑郁症的群体正在逐渐扩大,而这些人往往是社会层次高,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下的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生活条件好的人走进了抑郁症的门槛?
我觉得这是和中国在大气候下发展过大过快有关系的。我们深受传统思想教育的中国人,在短短的几年内或者是十几年内,要培养,去消化,改变和调整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趋势的心态,要面对可能在西方国家数十年间的面对的事情,从网络、性、情感、生活方式到工作,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各方面都在改变。各种事情都使一个现代人处在蜂窝状的漩涡中心,稍有不慎就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在市场商业操纵下的安全感缺失,人和人之间产生的信任危机,竞争压力,传统道德与新型社会转化中的碰撞与茫然,无数个线头,无数的蜘蛛网状的信息使人很容易焦虑;被包装和广告诱惑出来的无穷与实际能力的无法对等之间的偏差,也很容易让人浮躁。总之,都市人会在今后更多地为今天享有的便捷舒适的生活付出更多的身体和精神代价。
都市病、孤独症、焦虑症、肌无力,爱无力,手机电脑网络的依赖症,都是造们精神分裂、忧郁、狂躁的因素。不是偏执就是怀疑,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很多人还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意识到而已。
9.当他们走近抑郁症疾病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不同寻常的状态?
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些症状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长时间觉得自己不对劲,处在一种怀疑的状态,用灰色和绝望的态度去思考人生和事情,心态就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对人生不再相信,信念产生了缺失,恐惧和绝望是人最大的敌人,这些都是我再次忧郁时感觉到的。
10.我们国家对抑郁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并不广泛,但反过来看,对抑郁症的状况了解多了,很容易让人把自己联系在其中?
对它了解得越多,越可以清醒、科学、冷静地看待它。它只是一种症状,和高血压等其他疾病患者一样。在国外,人们会常年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没有副作用。在中国只有当病情非常严重了,才会想到去看医生和服用药物,其实个人养成治疗心理疾病的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包括亚健康都必须得到重视和传播,以免深化,铸成大错。
即使在生活中人们都会对抑郁症略知一二,但对于它的严重性似乎还不甚了解。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