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 地狱 战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造船工业,为了能够驶向彼岸(4)
    造船工业,为了能够驶向彼岸(4)

    更令美国造船业雪上加霜的是,在对军用船只进行扶持的同时,政府的政策却向限制商船生产倾斜,颁给商船的补贴费用减少了,活跃在美国的各航运公司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向他国订购商用船。成本居高不下,技术又没有改进的美国船再次受到冷落。80年代中期,美国造船业的商船订单一度为零。整个造船业举步维艰。1986年,是美国造船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这一年竟有19家美国船厂倒闭,是美国船厂倒闭最多的一年。

    不景气的状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由于冷战的结束,美国海军调整了发展策略,舰队规模缩小,舰艇数量大大压缩。在大裁军的大环境下,一直以来都对军方严重依赖的造船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大型商船的订单依旧少得可怜,很多船厂只能依靠对一些船只的维修工作艰难度日。如果不是海湾战争的爆发再次扩大了对舰船的需求,很难想象美国造船业在这种没有大订单的状况下还能坚持多久。

    但造船业毕竟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造船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美国海军的建设,还影响着美国商业、对外贸易等各个领域。1993年,新上台的克林顿总统意识到再不能让造船业重蹈80年代低迷状态的覆辙了,他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以重振美国造船业为目的,将美国造船业打入国际船舶市场的相关报告。在报告中,他以造船业和美国各时期经济、军事的盛衰为例,充分说明了作为和国家国力密切相关的产业,造船业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扶持。

    不久,众议院顺利通过了有利于造船业的《海上保障与竞争法》,在克林顿政府的种种努力下,美国造船业得以大举进军国际船舶制造市场,抓住了对外贸易在各个国家中所占比重加大,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加强的大好时机。在1996年之后,吸取了80年代教训的美国造船商,凭借着领先世界的先进船舶制造工艺,接到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商船、军用船的订单,这些订单使美国造船业重又复苏起来。

    1997年,政府为造船商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补贴形式,只要是拥有美国海军军船订单又生产商船的船厂,都可以依据和美国海军的生意合同取得一笔价值不菲的补偿金,补偿金的数目取决于该厂生产商船的成本,通过船厂和军方的谈判决定。这种办法的实施不仅为政府节省了海军军费,还刺激了各大船厂生产的猾性。为了得到有限的海军订单,各个船厂都在改进完善造船工艺、生产方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美国的造船业重又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实力雄厚的诺·格公司下属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目前美国唯一有能力设计建造核航母的公司)率先提出该法案的资格申请,不久,美国大大小小的造船公司也都纷纷提出申请。除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外,通用动力公司下属的电艇船厂、利顿·英格尔斯船厂很快便凭借出众的实力成为最受美方信赖的3家船厂,它们收到的军方订单占到所有此类订单的70%。

    法案加剧了美国造船商之间的竞争,间接地推动了美国造船业的优化,很多实力差的小船厂在竞争中被淘汰。大的船厂通规并实力不断加强。纽波特纽斯公司就成功地收购了大陆海事公司,使业务拓展到对太平洋海域航空母舰舰队和美国西海岸舰船维修等服务上。豪尔特海事船厂则凭借短时间内通过收购包罗格尔夫波特三河船厂在内的麦克·德默特公司的两家船厂而巩固了其在美国近海供应商霸主的地位。同时,一些大的船厂则以合作的形式加强自身竞争力,以求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利顿·英格尔斯船厂和阿冯代尔船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油船、巡逻艇、海军辅助船3个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了技术上的互补。

    在90年代末造船市场改组的浪潮中,最受世人瞩目的莫过于美国费城前海军船厂和挪威克瓦尔纳集团的跨国合作一事了。

    海军船厂是美国造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负责军用舰船的制造、维护、改装。这类由政府资助支持的船厂隶属海军部,由海上系统司令部直接领导,它们大多设备齐全、工艺精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员工和良好的造船传统,有能力制造出高水准的先进舰船。但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裁军成为世界的总趋势,这些生产军用舰船的船厂年产量大幅减少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从1971年开始,美国政府就将军用舰船的主要建造任务分发给各私人造船厂。目前,90%的海军经费都集中在5家大型私人船厂中,在这些船厂工作的职工占了整个美国造船业职工总人数的50%。而海军船厂的业务则转移到为其所在地的海军基地提供便利完善的维修、日常护理、设备翻新、新装置设置等工作上来,其所有工作都在海军部的指示下完成。因此,虽然海军船厂战时的风光不再,但和其他政府直属部门一样,其总体的发展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经历过大的变革,也没有受到80年代不景气的造船业市场太大的冲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