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真理的钥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理财教育从小抓起(2/2)

    美国家长,特别是华裔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为以后学会“炒股”打下思想基础,例如,有的小孩喜欢吃冰淇淋,如果买一杯要花50美分的话,家长就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你才能买来吃。”这就是孩子储蓄观念的萌发。又如,在一些节日,家长或亲戚朋友也会给小孩一些零花钱,或者平时给孩子一些钱,或者让孩子得到一些劳动报酬。家长则会帮孩子找到有利息的银行开一个存款账户,让他把所有得来的钱都存入这个户头,每半年或一年,就和孩子坐下来核算。这个户头得了多少利息,并教他们是如何利滚利。

    利用玩具来教导孩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小兔子莎米”就以存胡萝卜等吸引人的故事,来强化年纪较小的孩子储蓄的观念。小兔子莎米的作者sam renick说,“你甚至可以教授一些较困难的观念,例如像是音乐或书的‘复利’作用,我们每周会有两次的时间,以兔子莎米真人布偶的表演方式到校园教育孩子,这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当你写到莎米的储蓄会拿来做什么的时候,小朋友就会想到一些复杂的剧情,例如储蓄胡萝卜是为了要买一间空手道学校。

    教育孩子储蓄的观念也是让他们学习“暂时延后快乐感”,而这对孩子的影响比金钱还大。susan beacham女士在银行工作了将近十年后,她创办了“懂得理财之一代”公司(money savvy generation),该公司的目的是提供家长及教育者教导孩子理财观念的相关产品。

    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例如,孩子想买网球拍、自行车等或去旅游,指导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这样.就使他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

    尽管美国一般家庭都比较富有,但他们的生活比较简朴,不论是在家里吃饭,还是请客吃饭都比较简单。他们的生活开销也是比较有计划的。例如,对孩子打工得来的酬金,会告诉孩子不要一次花光,只花一部分,其余的就存在自己的户头上。在一般情况下,家庭都要协助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例如,孩子一时要用钱而借了别人的钱时,家长会一定催促孩子及时给他人还钱,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人常将自己不需要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小孩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等也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有的小孩子帮忙送报刊也可以得到一些报酬。但帮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并非事事都给钱,例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不但不可付钱给他,而且还要让孩子知道他是家庭中的平等一员。既享有权利,又要尽义务,但是家里庭院要付钱请人做的事,如割草、洗车、清理车库、油漆墙壁、修剪花园等可以付钱请孩子帮忙。当然,哪些项目是义务的,哪些项目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每个家长都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尽义务是必须的,报酬是为了培养理财观念。

    另外,美国的家长也十分注意用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时候父母不必说什么就可以把花钱的决定、次序、信念及习惯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所以家长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泰德是一家知名跨国公司亚洲区的高层主管,他说:“我当年坚持教育要从娃娃开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一面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一面培养孩子们的理财爱好。尽管他们没有变成音乐工作者,但却都成了理财爱好者。”

    泰德自己就是个人理财方面的行家里手。几十年来,他通过自己的个人理财迅速把自己的薪水收入增值了十几倍。不过他谦逊地说:“我的成绩在美国中产家庭当中并不稀罕,我们希望下一代会比我们更懂得理财。”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他计划在遗产里给每人10万美元,余下的大部分则捐献给教会。“因为我已经教会他们出海捕鱼的方法,留点种子给他们就可以了。”

    泰德认为,孩子幼年时期的一举一动都模仿成年人的做法,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父母财商低下,父母不良的理财习惯会像dna一样“遗传”给子女。例如,许多孩子看到长辈毫无计划地花钱,就可能误以为钱是可以像“芝麻开门”一样从提款机里冒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经常透支信用卡而为债务发愁,又怎能期望子女们长大以后能够根据家庭预算来开支呢?泰德的心得是:财商低下的父母就往往养育出财商低下的子女。

    理财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培养子女良好的理财习惯,父母应如何开始着手呢?泰德笑着说:“我的方法很简单,我和太太为我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开了一所妈妈银行。”

    原来,泰德所说的“妈妈银行”不过是一个近似于真实的家庭游戏,其参与者仅限于家庭成员:由泰德的夫人掌管“银行”,而“储户”和“股民”则是儿女。儿女们每个月都会领到一笔固定数额的“津贴”,以及帮父母做家务活儿得到的“奖金”,还有在社会上打零工所得的“额外收入”,一并储存在“妈妈银行”的“个人账户”中。孩子能干点活的时候,泰德夫妻就设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零花钱了。小儿子彼德赚的第一笔钱就是协助爸爸洗车得到的。这些钱都将存在“妈妈银行”里,有计划地用于交学费、买玩具和零食等开销。银行的“存折”都是父母帮着孩子用彩色的硬纸精心制作的,上面由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了每笔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细节。此外,每个孩子还制作了自己的“预算本”,其中开列了未来一年计划中的大小开销。这样子女在5—12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花钱要做计划、多劳多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连学费都靠平日的储蓄积累,这个做法与目前中国父母有求必应,随意给子女零花钱的现象实在大相径庭。“妈妈银行”采用灵活的税率来引导孩子们消费的行为。如果是交学费或买学习用品,就用免税、退税等政策鼓励,对于玩具等奢侈品,则要征收特别的消费税。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